楊楊:找 尋
我讀的第一本純粹意義上的散文集是朱自清先生的,其實嚴格的講那本集子連實際意義上的名字都沒有,應該是後人集結成冊的,就是叫做《朱自清散文精選》。說實在的,最初看的時候也許是年紀還很小的緣故,隻能簡單的略略來讀一遍,印象並不深刻。但所幸,我並沒有完全把它放下,而是一直放在手邊,時不時會翻開來讀。高中三年,它一直都在我的書包裏,從未離身。說不上是什麼原因,我一直很喜歡裏邊文章那種淡淡的,仿佛晚風吹過來時的那種涼涼的感覺。
事實上,它對我的心性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一直喜歡冬天坐在圖書館裏看太陽西落,就是因為想體會一下先生筆下寫出來的那種日光一寸一寸漸漸離去的神傷,然而每次都仿佛是不得要領的感覺。我想,並不是所做出來的事哪裏有什麼不對,而是此時此地已完全不會有那樣的境遇,來容我寧靜。我們的時代丟失的不止是習慣,方法和傳承,而是還有那一抹淡淡的會隨風吹散的哀愁。
還有,比如,我一直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尤其在冬天,就自己支一把小鋁鍋,煮點豆腐,蘸著醬油,然後細細品嚐。這點也是受到了先生在《冬天》裏所寫的父親給他們煮豆腐的場景的影響。所以,我一直喜歡做一些看起來仿佛很不適時宜的事情,應該是和在我性格形成時期所讀到的這些文章有很大聯係的吧。
其實,我一直很慶幸,就是在我的性格形成時期,並沒有受到很多外界的誘惑,比如,現在電子時代的誘惑,或者完全的物質主義的誘惑。而是很安靜的,或者說很傳統的走過了那個時期。並在其間,閱讀了很多對完整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幫助的書籍。就像我從不忌諱的說自己現在的孤獨一樣,我也從不否認那時自己的孤獨,很少會參加活動。多數時間,我是在自己的台燈下讀書,現在想來那是一種很安靜的閱讀,因為,我根本不需要抵禦外界的誘惑,因為根本就沒有,所有那時並沒有現在這樣累。
很久以來,我也一直在尋找那種最初的安靜和平和。那種感覺並不是強調和刻意偽裝出來的,是一種打心底裏需要的歡喜,也許那才最好。記得看過一部影片,是講魯迅先生的。其中講到魯迅先生和瞿秋白一次徹夜不眠的談話。其中,瞿秋白講到,我多羨慕先生,可以安安靜靜的做學問,寫文章,而我,選擇了革命,時間就總是很倉促,多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和先生一樣,安靜的看幾本書,寫幾本書。這段話,並不是很特殊或者重要的哲理,但是對我影響卻是很大,有很多真正的智者為了堅定的真理,放棄了安靜的書桌,他們是為了尋找並創造更多的安定的書桌。而又有很多的愚人是放棄了安靜的書桌,並且墮落到了膚淺的平庸。我一直想,如果可以,我隻想安安靜靜的讀書,寫字。
其實,有時想想未嚐不是可恨的事,中國式的農民,始終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沒有革命精神,也不會有創造精神。也因此,應該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還需要走很長的路來行進,還要做很多的事來平息。事實上,現在講這些話,並不合適,但情之所起,已不得控。
講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現在讀的這本散文集,北島的《青燈》。青燈古卷,卷意悠長。北島自己也許也在找尋,找尋多年前丟失的藏在了歲月裏,燈油味裏的那絲哀愁。可是,這樣的集子又會有幾個人,真的在燈下,細細品讀。想來也是可悲,可又耐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