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淵:家 鄉 的 落 日
年少時,時常跟隨母親,勞作於田疇,雖夏季暑氣難耐,但莊稼正值成長之時,施肥,鋤草不得待日。所以不等太陽衝出晨曦,母親早已頭戴草笠,於田間勞作多時,年少的我便待於田埂,時以小蟲為友,時以捕螞蚱為樂,忙的不亦樂乎。待得太陽西斜,赤日漸漸轉為淡淡的紅,墜入西山,母親勞作罷,跟隨在母親的背後,蹦蹦跳跳,走在田坎,迎著暮靄,向村裏走去。那時的我,少不知事,不知母親勞作之辛苦,回家後還吵著鬧著要母親做這做那,不知道為母親擔當些許,那時候的傍晚,像是一幅淡淡的素描,描出了無知的我,更描出了母親那寬廣的胸懷。
後來上了村中小學,多了玩伴,放學後不知回家,時常在村中的小山坡上,和小夥伴們玩遊戲,不知疲憊,老師布置的作業,卻拋在腦後,等到落日盡個沒入山下,暮色漸濃,各家窗戶中透出了淡淡燈光,才盡興而回;有時母親在田間勞作,尚未回來,我就坐在家門口的青石板上,看著樹影搖曳,或昏鴉飛離,夜貓出沒。那時候的傍晚,像是一張筆彩濃鬱的油畫,永遠定格在童年的夢裏。
再後來,外出求學,從初中,高中,大學一步步走向了離家鄉更遠的地方,城市的柏油馬路,高樓大廈, 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融入,仿佛自己是在蛻變,身上泥土的味道漸落漸少,學校的籃球場上有了我的身影,練歌房裏有了我的聲音,仿佛自己就是主角;畢業後,年少輕狂,背起簡陋的行囊,誓言要創出一番名堂,卻屢屢碰壁,處處為難,才知現實的真實模樣;站在人流湧動的十字路口,自己仿佛被滾滾的喧囂所淹沒,看不到被大樓遮擋住了的夕陽,那時的傍晚像是一支悠長的怨曲,在指尖香煙的飄舞中愈散愈遠。
背起苦癟的行囊,坐上開往家鄉的列車,看著城市的高樓漸離漸遠,才終於明白,我並不屬於這個喧鬧的都市,列車像是快進的畫麵,帶我走進了久違的家鄉,一草一木的親切,一山一丘的熟悉,翻開了我心中那最美的畫麵,看著窗外滾圓的紅日,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還有那首淺唱低吟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