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寒易:勤辨

作者:寒易 2014-04-02 10:34 來源:晉煤集團工會

人類發展史,首先是短缺經濟的曆史。以生產生活資料匱乏為特征的短缺經濟占據了人類誕生以來的絕大多數時間,在這樣的生產力條件下,辛勤勞作,是生存的需要。體力勞動上的勤勞、腦力勞動上的勤奮,成為絕大多數民族道德評價的導向,中華民族便是此類典型。

不勝枚舉的成語典故、名言警句、佳話趣聞:

勤能補拙,勤儉持家,一勤天下無難事;

夜以繼日,日理萬機,隻爭朝夕;

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偷光……

度過短缺經濟,進入溫飽乃至過剩經濟時代,原有的道德理念延續下來,甚至固化為生活方式、生理心理需求。即便不是生存的需要,即使有資格、有條件閑下來,可以脫離勞動,道德上、習慣上也會加以拒絕。

唐朝倡導自耕自食農禪生活的百丈懷海禪師,每日除率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自食其力,平常瑣事,尤不肯假手他人。禪師年紀漸老,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弟子們懇請師父不要做這種粗重的勞動,禪師說:“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弟子們將禪師的工具藏起來,百丈禪師絕食抗議,“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弟子們無奈將工具又還給他。

近代 魯迅 先生說:“與其不工作而多活幾年,倒不如趕快工作而少活幾年”。 許廣平 女士為魯迅致的《哀詞》:“他不曉得什麼是休息,什麼是娛樂。”夫妻倆表達了完全相同的意思。

媒體采訪當今的成功人士。

其中一位說:有人勸我要注意身體,但我覺得讓我閑下來,反而會更難受,因為“勤奮”這東西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慣了,它有慣性了。

另一位說:我喜歡這種緊張而充實的感覺,因為沒有緊張就體會不到放鬆,就感覺不到生活的節奏。

老一代畫家黃永玉自述:我不自覺地活到了八十歲,沒有變的是我的創作勁頭。我不停地想工作,不工作也沒有什麼幹的。放下工作,吃,不喜歡,遊山玩水,沒有意思。工作就是一種最好玩的事情。

1988年翻譯的《美國富豪》:雄心勃勃的富翁大多精力過人,無法靜坐不動,他們像颶風一般四下活動,盡其所能地促使每個生命體進行運動。他們的一個典型特征是討厭假期,因為他們不願休息。他們發現休假對身體來說幾乎是痛苦的。

皮爾卡丹:工作使我愉快,休息使我煩躁。

梁鳳儀《忙碌是福》:極度忙碌的好處,是精神愉快。

“勤”(勤勞勤奮)成為多數人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成功人士的特質。

勤到過度,便是強迫自己忙碌。忙代表有能力、有成就、高收入、重要、充實、成功。我們工作越忙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是這個社會中的有用成員。生活被不停的勞作所綁架。

據說,日本一個有名的電視廣告,畫麵上一個忙得東奔西跑的人不斷地撞上別人,又不停地賠禮道歉,廣告詞是:疲憊不堪的人才是好人。疲憊不堪正是日本企業人的經典形象。

“勤”,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不是普世價值。喜歡緊張忙碌,還是逍遙自在,取決於一個人的天性,也與接受的教育有關。散漫慣了的人,不習慣緊張生活;忙碌慣了的人,忍受不了無所事事。不論緊張成為一種習慣,還是清閑成為一種習慣,一旦打破,都會不習慣的。

當年的道德楷模,未必符合今天的道德尺度。

2007年《參考消息》轉載阿根廷《民族報》報道:西班牙某地衛生當局宣布,停發心理醫生岡薩雷斯3個月的工資,原因是:他太熱衷工作了,每次接待患者都超出規定的10分鍾時間,他比其他同事上班早,經常加班加點。岡薩雷斯堅持了14年的這種工作態度,在同事中間引發越來越嚴重的不安情緒。日前岡薩雷斯接到通知,要求他去接受心理谘詢,並調往另一家醫院工作。(但是,這項懲罰措施引起患者們的一致反對,目前已經征集到4500個支持他的簽名。)

2010年《參考消息》轉載德國《時代》周報網站的文章:工作癮是一種“特殊毒品”,它受到社會的獎賞,卻危及生命。迄今為止這種疾病還沒有得到承認。

在日本、美國、德國等等主要通過工作來定義自己的工業社會,許多人過於挑剔,強迫自己努力工作,無休止地加班,工作成癮,如同離不開的毒品,這種毒品被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消費。就像早已為人所知的“身心耗竭綜合征”一樣,工作癮也發生在高管、工人、職員、學生、家庭主婦甚至退休人員中。工作癮越來越發展成為一個大眾現象。

“我的生活似乎取決於我是否幹得足夠好,”某患者說。她從小就被人們按工作業績評價。先工作,然後才有快樂——直至最後隻剩下工作。

某專業診所專家說:“工作癮的治愈幾率比酒癮的治愈幾率更低。通過工作獲得承認,這個強大的發動機不是上癮者很容易就能關閉的。”患者在這裏學習談論他們的問題,也學習有節製地工作、正確對待批評、必要時放棄工作並把活兒讓給其他人去幹。專家說:這對許多人來說很難。他們認真做完醫生給出的計劃,認真使用所有能夠想像出來的治療方法。工作癮患者在這裏也想做特別努力。

享受緊張是一種享受,享受清閑也是一種享受。

出處不詳的一則現代寓言:有個漁夫每天下一次海,每次隻撒一網,無論捕撈的魚多與少,從不撒第二網。有人問他:“為何不多撒幾網呢?捕撈更多的魚,換更多的錢。”漁夫說:“有了更多的錢,又能怎麼樣呢?”那人說:“就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了。”漁夫說:“我每天撒下一網,已足夠一家人衣食無憂了。閑暇時,我可以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也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我覺得已經很幸福了,又何必要捕撈那麼多魚呢?”

這種生活方式,對於不為金錢困窘的人來講已經成為一種境界,自己享受生活,也給他人留下更多的工作機會。

據說3000多年前,上帝在西奈山的山頂親自給猶太人首領摩西傳授十條訓誡,摩西十誡作為《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了下來,最終成為西方文明的核心道德觀。

其第四誡是: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工,但第七日是向上帝耶和華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仆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這或許是在提示人們:不要隻顧勞作,沒有閑暇,勞作不是人生的目的,隻是一種手段。

上一篇: 杜國林:夢醒之間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