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煤與含煤岩係-煤礦地質學培訓課件

在線文檔 2014-05-07 0
軟件名稱: 煤與含煤岩係-煤礦地質學培訓課件
文件類型:
界麵語言:
軟件類型: PPT
運行環境:
授權方式:
軟件大小: 801 KB
軟件等級:
軟件登陸: admin
作 者 :
官方網址: 官方站
程序演示: 演示
解壓密碼:
整理時間: 2014-05-07
軟件簡介:

第五章 煤與含煤岩係


第一節 煤的形成 第二節 煤的物質組成和性質

第三節 煤的分類及用途

第四節 煤係和煤田


第一節 煤的形成

煤的形成可劃分兩個階段:

一、成煤的第一節階段:植物遺體在地表湖沼或海灣環境中,經

曆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形成泥炭或腐泥。

(一)腐泥的形成:

在腐泥形成過程中,若礦物質較多,可形成油頁岩的前身。腐

泥若經受進一步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煤—腐泥煤。

(二)泥炭的形成:

由泥炭經過進一步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煤—腐植煤。

在一些湖、沼過渡環境,由高、低等植物形成的混合型的煤—

腐植腐泥煤。

二、成煤的第二階段

1、褐煤的形成:

2、煙煤的形成:


三、成煤的必要條件

形成具有開采價值的煤層必須具備下列四個條件:

(一)植物條件:

(二)氣候條件:潮濕、溫暖的氣候對成煤最有利。

(三)自然地理條件:形成分布麵積較廣的煤層,必須有適於發

生大麵積沼澤化的自然地理條件。

(四)地殼運動條件:

1、泥炭層的聚積,要求地殼發生緩慢下降,下降速度=植物遺體

聚積速度。

2、泥炭層的保存並轉變成煤層,要求地殼大幅度的沉降。

3、為了使同一地區形成較多的煤層,要求地殼在總的下降過程中

發生多次的升降或間歇性的下降。


第二節 煤的物質組成和性質

一、煤岩組分及煤岩類型

(一)煤岩組分:

1、絲炭 2、鏡煤 3、亮煤 4、暗煤

(二)煤岩類型:

1、光亮型 2、半亮型 3、半暗型 4、暗淡型

使用煤岩類型應注意的問題:

1)區分四種類型是根據其相對的光澤強度,因此隻有變質程度相同的煤,才能相互比較和劃分。

2)煤是不均勻的,其不同條帶的光澤差異較大,所以要以平均光澤作為標準進行劃分。

3)在煤層描述時,劃分的最小厚度與任務要求有關,通常為3—10厘米。

4)觀察時,必須選擇新鮮麵。

5)煤岩類型除描述外,還可以用煤層柱狀表示。


二、煤的化學組成和性質

(一)煤的化學組成

1、工業分析:

1)水分(W):

外在水分:潤濕在煤的表麵和大氣毛細孔中的水分。

內在水分:將除去外在水分以後的風幹煤樣,加熱到102°-105°時所失去的水分,既吸附、凝聚在煤內部毛細孔隙中水。

煤中的全水分=外在水分+內在水分

2)灰分(A):煤完全燃燒後,其中礦物質的固體殘餘。

礦物質和灰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灰分對煤炭燃燒、加工利用都帶來不利的影響:(1)灰分降低煤的發熱量;(2)增加運輸成本;(3)導致高爐減產。


3)揮發分(V):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將煤加熱到850℃

從煤中有機物質分解出來的液體和氣體產物稱為揮發分。

煤中揮發分隨變質程度的增高而減少,它是評價煤質和進行煤的分類的重要依據。由於煤的揮發分與水分和礦物質無關,所以常以煤的可燃基(煤的總量減去水分和灰分)揮發分作指標,代號Vr。

4)固定碳(C):煤中有機質分解後的不揮發物質。

在測量揮發分時,殘留在坩堝的固態產物—焦渣。

固定碳=焦渣-灰分




2、元素分析

煤是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混合組成的,有機質是煤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機質主要有C、H、O、N四種元素組成。

1)碳:煤的基本結構單元中最重要的元素。

2)氫:煤中第二重要元素,它是煤結構單元中側鏈上的組成元素。

3)氧:也是組成煤的重要元素之一。

4)氮:含量較少,一般不超過3%

5)硫:可分為有機硫和無機硫兩部分。通常測定的是煤中的全硫(SQ),即有機硫和無機硫的總和。

6)磷:煤中有害組分。

(二)煤的工藝性質

1、粘結性:

煤粒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煤中有機分解、熔融而使煤粒粘結成塊的性質。




2、發熱量(Q):單位重量的煤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熱值。








我國某些煤產地不同煤類煤的發熱量

第三節 煤的分類及用途

一、煤的成因分類:

根據上述分類依據,煤的成因分類可把煤劃分為三大類:

腐植煤、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




二、煤的工業分類及用途

我國煤分類方案中,采用可燃基揮發分(Vr%)和膠

質層最大厚度(Y)兩項指標,依次將煤劃分成10大類

、24小類。

1、褐 煤 2、長 煙 煤 3、氣 煤

4、肥 煤 5、焦 煤 6、瘦 煤

7、貧 煤 8、弱粘結煤

9、不粘結煤 10、無煙煤








第四節 煤係和煤田

一、煤係

煤係:一套含有煤層的沉積岩係。又稱含煤岩係、含煤

地層、含煤建造。

(一)、煤係的特點:

1、岩性主要為灰、灰綠及灰黑色的沉積岩組成。

2、煤係中沉積岩岩性主要上礫岩、各種粒度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組成,石灰岩也比較常見,砂岩中以石英砂岩和長石砂岩為主。

3、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含煤岩係,其岩係組合相差很大。

4、煤係的名稱:(1)采用形成時代命名:華北C、P紀煤係;(2)用煤係發育良好、研究較早的地區命名。因此同一時代形成的煤係在不同地區,常有不同的地區性名稱。

5、煤係中的伴生礦產:

6、煤係的後期改造:


(二)煤係類型

1、近海型煤係:沉積區往往是濱海平原或海邊的瀉湖、海灣以及淺海。

2、內陸型煤係:

(1)河床相或湖濱三

角洲相各種粒度的砂

岩;

(2)河漫灘相的

粉砂岩;

(3)沼澤相

的泥炭和煤層;


(4)湖泊相的泥岩、粉砂岩。


二、含煤岩係的組成

(一)煤層

1、煤層的結構

(1)簡單結構的煤層:煤層中不含夾矸,但可能夾有一些小的礦物質透鏡體或結核。

(2)複雜結構的煤層:

煤層中含有穩定的夾石層。

2、煤層的厚度

(1)簡單結構的煤層

煤層頂底板之間的垂距。

(2)複雜結構的煤層

1)總厚度:煤層頂底間的距離。

2)有益厚度:頂、底板之

間,各煤分層厚度的總和。

3)可采厚度:目前經濟技

術條件下可以開采的煤層厚度。


3、煤層的分類

(1)煤層按傾角分類

煤層 露采 地采

近水平煤層 <5° <8 °

緩斜煤層(緩傾斜煤層) 5 ° -10 ° 8 ° -25 °

中斜煤層(傾斜煤層) 10 °-45 ° 25 °-45 °

急斜煤層(急傾斜煤層) >45 ° >45 °

(2)煤層按厚度分類

煤層 露采 地采

薄煤層 <3.5m <1.3m

中厚煤層 3.5-10m 1.3-3.5m

厚煤層 >10m >3.5m

(3)煤層按穩定性分類

穩定煤層:厚度變化小,規律明顯,全區可采或基本全區可采。

較穩定煤層:厚度有一定變化,規律明顯,全區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不穩定煤層:厚度變化大,無明顯規律,大部分可采或局部可采。

極不穩定煤層:厚度變極大,透鏡狀、雞窩狀,一般不連續,僅局部可采。


(二)煤層中的頂、底板

4、煤層頂地板岩性:

1)頂板岩性:根據頂板岩層變形和垮塌的難易程度,可將頂板劃分為:

(1)偽頂:

(2)直接頂:

(3)老頂:

2)底板岩石:

(1)直接底:位於煤層之下直接與煤層接觸

的岩石。

(2)老底:位於直接底以下的一套地層。



三、煤田、聚煤期和聚煤區

煤田:同一地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煤係經後期改變所保留下來的, 比較連續分布的廣大地區。

煤產地:煤田中由於後期構造影響而分隔開的一些單獨部分,或是某些麵積和儲量較小的含煤盆地。煤產地又叫煤礦區。

我國的六大聚煤區:華北CP紀聚煤區、華南P紀聚煤區、東北J紀聚煤區、西北J紀聚煤區、台灣第三紀聚煤區、西藏滇東中生代及第三紀聚煤區。









中國聚煤區劃分示意圖

Ⅰ-東北聚煤區;Ⅱ-西北聚煤區;Ⅲ-華北聚煤區;Ⅳ-滇藏聚煤區;Ⅴ-華南聚煤區







華北石炭二疊紀聚煤區煤田分布圖

1-第三紀煤田;2-晚侏羅世煤田;3-早、中侏羅世煤田;4--晚三疊世侏羅世煤田

5-石炭二疊紀煤田;6-聚煤界線


(一)華北CP紀聚煤區

北界為陰山、燕山及長白山東段,

南界為秦嶺、伏牛山、大別山及張八嶺,

西界為賀蘭山、六盤山;

東臨黃海、渤海,

遍及14個省、市、自治區,既京、津、晉、冀、魯、豫的全部,

遼、吉、內蒙的南部。甘、寧東部,陝、蘇、皖北部。

1、中石炭統本溪組(C2b)

一般厚20—50米,總的趨勢是北厚南薄,本溪一帶厚100—60米,

而平頂山、淮南地區則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

本溪組不是主要含煤層位,煤層薄且不穩定,僅局部可采。

2、上石炭統太原組(C3t)

岩性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為主,間夾灰岩,煤層和少量礫岩,

全區厚度0—719米,一般70—100米。以山西為中心向南向北減薄,

向東、向西加厚。東部增厚區中心在淮北一帶,厚度大於200米,

西部增厚區在賀蘭山一帶,最厚可達700餘米。


可劃分為北、中、南三個帶。

北帶:北緯37 ° 30 ´以北,大致包括遼西、承德、冀東、北京、大同、寧武、桌子山等主要煤田。

中帶:34 ° 30 ´—37 ° 30 ´之間,包括山東、冀中南、晉中南、山西渭北等煤田,岩性多為中—細粒砂岩、泥岩和灰岩,中帶的岩性具有南北帶過度的特色,普遍形成了重要的煤田。

南帶:34 ° 30 ´以南地區,在地層剖麵組成中占60%,煤層多而厚,一般不可采。


3、下二疊統下部山西組(P11)

煤係厚度變化規律:東厚西薄、北厚南薄。一般厚40—130米,陸相沉積占優勢。 根據岩性岩相組合仍然可劃分三個帶(與太原組相同)

北帶:以陸相地層為主,大多數地區不是主要含煤地層。

中帶:主要的含煤地層,煤層厚度較大而且穩定。為河床湖泊、沼澤相。

南帶:煤層厚度減薄,常為較穩定的煤層。為過渡相沉積。

4、下二疊上部下石盒子組(P12)

北帶及中帶大部分區域以粗粒砂岩為主,厚180—260米。局部含有薄煤層。南帶是主要的含煤地層,厚500—800米。兩淮地區的含煤性最好,含可采煤層十餘層。

綜上所述:華北地區PC紀煤係主要可采煤層的曾為,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明顯的遷移現象:既北部主要可采煤層位於太原組;中部山西組;南部下石盒子組。

(二)華南晚二疊世煤係

華南晚二疊世煤係分布地區廣泛,遍及江南各省,煤種齊全,儲量豐富。

煤係厚度:西部雲貴川一帶較薄,幾十米---200餘米。東部江西、福建、浙江一帶較厚,達400—600米。煤係的岩性、岩相在各地明顯地受古陸及淺海的控製。


1、雲貴地區

靠近川滇古陸,以陸相碎岩為主,煤層較少。向東至六(枝)盤(縣)水(城)地區,煤係厚度200—400米,岩性為較細的碎 岩,夾幾層灰岩,為海陸交互相,含煤20—30層,可采10餘層。再向東灰岩增多,可采煤層1—2層,以海相為主。

2、蘇浙皖鄂地區

煤係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厚,幾十米—及千米。以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灰岩、煤層組成,含煤性以蘇南、浙北最好。

3、湘幹粵閩地區

煤係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厚,幾十米—幾千米。以過度相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層組成,除粵北外灰岩很少。湘中一帶是本區含煤性最好的地區,可采煤層數較多且穩定。閩中一帶煤係厚度大,可采煤層多,但多為薄煤層,且變化大不穩定。


思 考 題

1、煤是如何形成的?

2、成煤的主要條件是 什麼?

3、煤中的主要元素有那些?

4、腐植煤的宏觀煤岩組分、宏觀煤岩類型有那些?

5、煤的分類名稱、分類指標,新的分類有那些特點?

6、煤層頂、底板含義是什麼?

7、我國主要的聚煤區?


下載地址: 文檔地址1
下載幫助: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夾錯誤報告
相關軟件: 無相關信息
下載說明: ⊙推薦使用網際快車下載本站軟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壓本站軟件。
⊙如果這個軟件總是不能下載的請點擊報告錯誤,謝謝合作!!
⊙下載本站資源,如果服務器暫不能下載請過一段時間重試!
⊙如果遇到什麼問題,請到本站論壇去谘尋,我們將在那裏提供更多 、更好的資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業軟件是供學習研究之用,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購買正版。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