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楊發軍:端午愁思

作者:楊發軍 2014-06-01 21:56 來源:原創

端午愁思

端午節現在似乎隻是個簡單的節日了,吃粽子,吃完了,端午節也就完了。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現在我們在過節的時候隻忙著吃了,卻忽略了端午節的文化。為什麼要吃粽子?它有什麼背景?如果我們繼續忽視傳統端午文化,可能不久的將來連吃粽子的傳統也會丟了,現在不是有許多年青人都不知如何包粽子了嗎?因此有必要大呼一聲:捍衛端午,捍衛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五種說法,諸如: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曆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嚐君列傳》記曆史上有名的孟嚐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當然,不管端午節到底是起源於什麼,但端午節要紀念屈原和吃粽子,是沒什麼錯的。那麼,我為何又說“端午節不隻是念屈原、吃粽子”,是不是故弄玄虛呢?其實不然。之所以要說這樣的話,隻是因為今天國人對端午節內蘊的淡看和不解讓人感到痛心。

端午節之於中國人,其實遠遠並非隻是念及一下屈原那麼簡單。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是因為曆代中華民族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敬服,以及對他為理想不惜獻出生命的高尚情操的歌頌。國人曆來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推崇“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憂民情懷,欣賞“驅除韃虜,還我河山”的豪邁與悲壯。這一切都說明中華民族對家國河山的民族大義看得很重。古人們創造了這些節日,來紀念這些憂國憂民,為民族獻身的人,表達著自己的文化價值取舍觀。今人過這些節日,是為了將這種精神延續和傳承。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