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峰:轉 型 之 路——晉煤集團古書院礦轉型發展紀實
如果說滾滾烏金是大自然饋贈古礦人的豐厚物質財富,那麼,流淌於澤州大地、傳承數千年,閃耀著“書院”光芒的文化血脈則是曆史長河饋贈古礦人的特殊精神財富。 太行山南麓的這座礦井,因地處程顥傳道研學之所,遂得名古書院礦。 半個世紀,沐風櫛雨。今天,在轉型、跨越、發展的時代旋律下,知難而進、倍道兼進的轉跨精神,引領著新一代古礦人在轉型跨越的宏圖大道上闊步前行,翻開了這座老礦新生的超越華章。
煤之輝煌 講述古書院礦的曆史,往往要從這樣的場麵開始:1958年,在那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大躍進年代,古書院礦在喧天的鑼鼓聲中走“土法之路”上馬了,30個月後,礦井簡易投產…… 從這座礦井產出的第一塊煤開始,古礦人便擁有了走向輝煌的基石。晉城礦務局第一座礦井、晉城礦務局第一套國產綜采設備、全國第一個綜采冠軍隊、全國首批現代化礦井……善於創造“第一”的古書院礦產能從90萬噸到180萬噸再到300萬噸一路攀升;建礦53年,以上億噸的煤炭輸出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烏金,滾滾的烏金,就是這白馬寺山腳下25平方公裏的天賜資源,就是這傳統的資源開采模式,成就和鑄造了幾代礦山人的輝煌夢想。古書院礦先後捧回了“煤炭行業一級企業”、“煤炭工業雙十佳煤礦”、“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百餘項,成為全國煤炭行業中一顆耀眼的明星。煤礦工人特別能戰鬥!這樣的戰鬥力不僅僅局限於在黑漆漆的井下揮汗如雨,礦工們同樣把這份使不完的力氣花在了家園的建造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古礦精神,團結和凝聚了一代代的古礦人,用雙手和汗水在曾經溝壑縱橫、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的薄土上,共同締造了這個優雅、舒適、和諧的美麗大家園。 恍若白駒過隙,走過了42年工廠製的古書院礦,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隨著晉城礦務局的改製,開啟了礦山發展的新紀元…… 然而,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必然隱藏著無數的未知與無測。因煤而興的古書院礦在走過的半個多世紀裏,收獲了無數的榮耀與輝煌。但是,煤炭資源的枯竭,也給礦山今後的發展,帶來了一係列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有限的資源決定著有限的未來,那麼,如何擺脫“資源詛咒”的束縛?古書院礦無限的未來又在哪裏?
煤之困惑 這是一次麵向未來的發問,也是一次麵向未來的思考,更是一次麵向未來的跋涉。麵對腳下日漸稀缺的寶貴資源,麵對長久一貫的煤思想、煤文化,麵對環保、低碳、綠色發展的時代特征,我們如何做好資源這篇大文章,又如何實現資源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質態躍遷呢? 一時間,整個山西都沉浸在關於資源和發展的深思之中,晉城煤業集團也是如此,古書院礦也不例外。
“要推動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開采、初步加工向資源深度開發、深度加工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由傳統產業獨大向多元發展轉變……”省委書記袁純清用“轉型”定位了山西未來的發展。
緊隨其後,晉城煤業集團規劃了“固煤、穩肥、增氣、擴化、強機、興電、育新”的發展路徑,同時把脈老礦未來發展,下發了《關於加快“老三礦”轉型發展的安排意見》,對老礦的轉型做出了具體部署。 所謂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式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事實上,古礦人從未停下過探索轉型的腳步。從不斷完善和細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摸著石頭過河”的古礦人殫精竭慮的探索——
思路決定出路。首先確立了建設新型古書院園區的發展規劃,致力於通過實施“二次創業”,進行多元開發、利用五到十年時間構建煤與非煤並重發展格局,著力打造持續發展、全麵進步、富裕小康的多功能新型產業園區,逐步解決煤炭資源枯竭後的發展矛盾;
之後提出了“完成三大任務、實現兩大轉移”的戰略構想,即“完成老礦挖潛、新井開發和多種經營的三大任務,實現煤炭主業由老礦向西區轉移,產業結構由以煤為主向多業並舉的轉移”以及“培育五大板塊、構建經濟共同體、實現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 2011年,又確立了以安全發展為根本,以轉型跨越為主線,以古礦本部、鄭莊礦井、胡底礦井、晟泰公司為依托,沿著“深挖老礦潛力,加快新井開發,推進資源整合,做強多經產業”四條戰略路徑,推進“企業漸進轉型,體製科學轉軌,機製靈活轉換,員工穩步轉崗”四大轉變,奮力推動古書院經濟共同體“十二五”轉型跨越、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
在思想的“裹腳布”一層層被解開的同時,古礦人投入的是大刀闊斧般的實踐——
2003年,萬德福超市剪彩開業;
2004年,晉城菲利普斯機械部件製造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白馬綠苑生態園正式營業;
2009年,晟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鄭莊礦井項目正式奠基;
2010年,胡底礦井項目正式奠基、晉城金力電氣有限責任公司、金晟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11年,北廠工業園區、大型LED產業園區投產在即;
…… 十餘年間,古書院礦啟動實施的大型項目,接近礦山改製前所有開工項目的總和,平均每年都有兩個大型項目奠基開工。這些涉及煤與非煤、多領域、多行業的項目,托起了古書院礦從“百年礦業”到“百年產業”的艱難轉型。 煤炭行業的發展規律證明,衰老礦井實現可持續發展無非是兩條路徑:一是尋找後備資源,實現主業接續;二是發展非煤替代產業,完成產業轉型。 古礦人走對了路子。
煤之接續 這樣的歡慶場景在古礦人的記憶中似乎並不多見,但它非同尋常的曆史意義,昭示著這將是古書院礦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2009年11月29日,鄭莊礦井項目成功奠基。矗立在凜冽寒風中的人們感受到了老礦煤炭主業接續的春天已經來臨。這一天,古礦人盼了近十年之久。設計生產能力400萬噸/年的鄭莊、胡底礦井項目,被列入山西省政府重點督辦項目及晉城集團“十二五”規劃新井建設的重點工程,更是解決古書院礦長遠發展問題的主推工程。建成投運後,將新增煤炭產能800萬噸/年,成為古書院礦主業轉移、人員分流的重要支撐。同時對於晉煤集團加快“億噸基地”建設,提升“造血”能力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同樣是在這一年,山西打響了煤炭資源整合的攻堅戰。不到兩年時間,全省煤礦從2600座減少到1053座,企業主體也從2200多個減少到130個左右。在這場沒有硝煙、曠世空前的“戰役”中,古礦人緊抓曆史機遇,積極對外開展資源整合,並在臨汾堯都區新夢源項目、澤州縣車寨井田項目、翼城縣青窪煤炭開采有限公司項目等方麵實現了突破。 目前,新井建設方麵,鄭莊礦井項目取得了開工“路條”,工業廣場“四通一平”、井筒注漿工作加速推進,支持性文件辦理20項獲得批複。胡底礦井項目取得開工批複並順利複工,礦建、土建、機電安裝等各項工程有序推進。 資源整合方麵,臨汾新夢源項目已取得地質報告、初步設計、安全專篇、開工報告等批複;翼城縣青窪項目成功奠基,前期施工準備工作正在加快推進;車寨井田項目完成補充勘探野外工程且通過地質報告評審備案,形成礦井開拓方案初稿,各項工作有序向前推進。
煤之多元 從過往的曆史中可以發現,凡是那些固守、遲滯在單一產業領域,沒有及時邁出產業升級和轉型步伐的地方,最終都難逃衰敗、落後的命運,“變”才是不變的真理。 依托煤,但不單純依靠煤。古礦人在千方百計尋找後備煤炭資源,實現主業接續的同時,一煤獨大、“一枝獨秀”的產業結構,正悄然發生著質變,多元發展、“百花齊放”的產業結構正在形成。
“南店北廠”,一個獨具古礦特色的戰略構想承載起了礦山人多元發展的希冀。古書院礦立足地處市區的區位優勢,確立了老礦產業地下與地上並重、煤與非煤並重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煤機製造業和商飲服務業,努力將地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企業轉型發展的步伐。 菲利普斯這個“洋”名字剛剛出現的時候,著實讓礦山人新鮮了一把。也正是這個與美國公司聯營的項目,帶動古礦人初次將目光投向了機械加工製造業。這裏生產的適用於各種采煤機、掘進機等礦用設備的截齒和鑽頭,因其壽命長、能耗低、效率高而備受客戶青睞,成為了古書院礦新的經濟增長點。 位於古書院礦鐵路橋北側的這片廣袤區域。兩年前還是古書院礦大車隊、木場、大堆材料組、機電修配工區等單位的場地。而短短兩年後的今天,三大區塊建築麵積21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在這裏拔地而起。 思想的盤活帶動了土地的盤活、產業的盤活。古書院礦與晉煤金鼎煤機的合作項目晉城金力電氣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在這裏落戶運營,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成為晉城煤業集團“強機”戰略煤機製造的主要基地之一。
這是一項最能體現古書院礦普惠民生的工程,它的地下兩層是解決員工家屬停車難所建的立體車庫,地上兩層是LED封裝及應用照明產業化項目的現代化生產基地。作為晉城煤業集團“十二五”育新突破工程的重點項目,它的出現標誌著礦山人邁出了向新技術、新領域進軍的堅定步伐。 這裏常被人們稱之為“火焰山”的矸石山。而如今,這裏成了礦工們的“私家園林”,成了古礦人“黑”轉“綠”的代表作。步入這座位於晉城市白馬寺生態公園融生態餐飲、休閑洗浴、歐洲風情酒吧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休閑場所——白馬綠苑生態園,占地近萬平米的屋脊下盡顯熱帶迷人風光,一步一挪中盡現蘇州園林式的獨特構建。小橋流水、曲徑畫廊、灌木遊魚、美味佳肴……讓驅車而來的市民如置身於南國之鄉。
八年前,萬德福超市開門營業時,不少人心存質疑:“挖煤的搞商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然而,八年後,這個項目用兩家大賣場、四家便利店、營業額超億元、晉城市零售業前三甲的驚人業績,成就了一個屬於礦山人自己的商業奇跡。 轉型,意味著對資源優勢的揚棄和深化,意味著依托資源不斷地延伸資源和超越資源。對於資源型企業來說,從資源依賴中解放出來,就是創新發展中最大的思想解放,也隻有把自己的發展根植於具有強大創新活力的熱土之中,才能擺脫單一而危險的路徑依賴,實現真正的轉型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當我們再一次審視這片孕育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土地,再一次凝視這座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礦山,一個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新型能源企業,正以大氣魄的趕超之“誌”和大手筆的跨越之“為”,鋪就著一條通往無限未來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