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北最大歐式建築群段家樓 尋百年煤礦盛衰印記
中新網石家莊7月9日電 (俱凝搏 馬宇靈)被譽為西洋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完美結合的建築藝術珍品,目前華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規模最大的歐式建築群體段家樓,雖曆經百年滄桑卻依然見證著民族工業的興衰曆程。9日,中新網記者來到位於石家莊礦區的段家樓實地探訪,感受這座被稱為“中國煤炭工業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
1912年,時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與其同學、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的王士珍,共同投資開辦了位於石家莊礦區的正豐煤礦股份公司,段祺瑞指派其弟段祺勳投資入股該公司,並出任總經理。1913年,投資興建了段家樓,用於總經理辦公及子女住宿和娛樂。段家樓是段祺瑞等軍閥控製官僚資本企業的縮影和曆史見證。
因段祺瑞早年曾留學德國,對德國的生活方式極有好感,有著濃厚的德國情結,因此段家樓樓群由德國人設計。原建築麵積1.2萬平方米,現存9000多平方米,總占地麵積16.32萬平方米。由總經理辦公大樓(總辦大樓)、小姐樓、公子樓、德國工程師辦公大樓、綜合娛樂樓等7座樓組成,錯落有致,莊重大氣。
進入段家樓,一股西洋風韻和大家族的恢弘氣勢便撲麵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建築獨特、簡潔明快的涼亭,亭子建在青石築成的平台之上,由8根石柱巍然托起,亭頂外形像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寓示段祺瑞家族飛黃騰達。樓內有高大的羅馬柱支撐的拱券回廊、漢白玉浮雕裝飾的電壁爐、電壁爐內貼德國進口瓷磚……這裏的每一幢建築、每一處細節都體現著中西方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
據段家樓景區特聘顧問張延年介紹,段家樓內文物眾多,其中要數總辦大樓內的木質冰箱、總經理臥室的穿衣鏡、檔案室的文件櫃、小姐樓臥室內的組合櫃、涼亭裏的石桌石凳和一個德國進口的保險櫃最有曆史價值。這些文物或設計精巧,或做工精細,或造型美觀,堪稱段家樓的六件“鎮樓之寶”。
段家樓地下還有一段秘密的“地下長城”——全長達5556米的地道。張延年說,當年段家為打造百年基業,不惜重金請德國專家進行建築設計,考慮到戰亂避難、機密、安全和物資儲藏等方麵的需要,在建築群體地下8至12米深處修建暗道,將總經理辦公大樓、公子樓、鳳山火車站、正豐礦廠區辦公大樓等主要建築相連通。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幾次重大事件的發生,段氏家族就是借助地道成功脫險。因保密要求非常嚴格,直到1969年段家地道才被發現,有些暗道入口在1983年拆除舊建築時才重見天日。走在地道裏,涼風習習,清爽怡人,但是通風口設在哪裏,至今還不為人知。
這段地道與百年礦井北斜井貫通,礦井內有中國罕見的井下老君堂和懸臂大鐵鉈,巷道內陳列著調度指揮、采挖、運輸、通風、機電等五大類設施、設備,遊客可在遊覽中體驗正豐礦百年煤炭開采曆史,這也成為中國煤炭工業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
隨著正豐礦的創建,客觀上推動了石家莊一帶近現代文明的進程。人們開始了解並掌握使用電燈、電話、火車、汽車、蒸汽絞車、機械提升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力,催生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大軍。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發展後勁嚴重不足、地方財力舉步維艱、城市建設欠帳巨大、地表設施塌陷損毀、下崗失業急劇增加等各種矛盾和問題接踵而來。石家莊礦區這座典型“因煤而興、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獨立工礦區於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2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經濟社會轉型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據介紹,段家樓這座百年建築隨著段家樓景區與正豐礦廠區一起,作為正豐礦工業建築群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段家樓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為恢複段家樓原貌、活躍當地旅遊市場提供了機遇,百年段宅將迎來保護和開發的“美好時代”。
“礦區是個資源枯竭城市,應該說轉型發展是‘生死劫’,要抓住這次段家樓景區開發的機遇,把它放到全區轉型發展的高度上去完成,重新整合全區旅遊資源,構建大旅遊格局,將旅遊業培育成為推動轉型的強大‘引擎’。”石家莊礦區區委書記張旭在談到段家樓保護和開發工作時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