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後遺症顯現 三年回暖或為預期
金銀島消息 2012年5月以來,中國煤炭市場哀鴻一片,但這對於經曆過“過山車”式變化的煤炭行業而言已經司空見慣,大家都在等待市場的回暖,而這次等待被業界普遍認為遙遙無期。
產能過剩、需求不振、進口煤衝擊、政策導向變化等一係列情況的發生似乎將中國煤炭行業進一步推入穀底。但在金銀島走訪山西、內蒙古兩地的煤炭企業時發現,他們普遍認為本輪煤市低迷的狀況比1998年的行業大蕭條要好得多。由於1998年煤炭大蕭條經過3年開始好轉,因此本輪的煤市回暖似乎就有了時間預期。
山西煤改釋放煤炭產能 過剩後遺症揮之不去
產能過剩即生產能力的總和大於消費能力的總和。產能過剩被認為是所有行業進入低穀期的重要原因。同樣,煤炭產能過剩也被定位為當前煤炭行業持續在低穀徘徊的首要原因。
中國煤炭產業的過度投資被認為是煤炭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但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看來,他們不願接受傳統意義的產能過剩,他們給出的定義是“產能建設超前”。
為何行業主管部門不願將煤炭產業定位於產能過剩?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薑智敏給出的理由是:從長遠的角度看,煤炭產能沒有過剩之說。
“相對於世界能源需求而言,能源供給一直是緊缺的。雖然我國煤炭資源總量占化石能源總量的94%,但從人均占有煤炭資源來看,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根據有關機構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仍將占60%左右。所以,從長遠來看,煤炭市場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薑智敏表示。
在薑智敏看來,當前的煤炭產能建設超前所帶來的產能過剩至少需要兩三的時間才能消化掉。而“超前產能”形成的原因,他歸結為兩方麵:一方麵,有些地方存在未批先建的情況,這一部分並沒有納入產能統計;另一方麵,有些地方存在“批小建大”的現象。比如,批準建設的產能為100萬噸,但建成後實際產能卻達到了150萬噸。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存在超能力生產的現象。
縱觀各個行業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大部分是產業投資無序造成的,煤炭行業也不例外。據金銀島調查,中國煤炭行業在2012年5月以後進入持續下行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於之前煤炭行情大好而帶來的過度投資。
煤炭行業的產能建設超前的另一個因素來自於2008年開始的山西煤改以及引發的重點產煤省市的效仿效應。
2008年,“政府推進,國企主導,限期關閉,強行整合”,國進民退的山西煤改轟然啟動。轉眼六年過去,彼時山西省設計的煤炭產業“5+2”格局,已經夢想成真。同煤集團、焦煤集團、潞安集團、陽煤集團、晉煤集團這五大山西煤炭集團,加上山西煤銷集團、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5+2”在數年間迅速壯大。其麾下的各個整合煤礦,均進行了大規模機械化改造,山西徹底告別小煤窯,進入“大礦時代”。
由於當時規定了年產低於9萬噸的小煤礦必須關閉,並入大型煤炭企業。導致為了達到生產標準,大型煤炭企業並購小煤礦之後,加大投資規模,提高生產能力,造成了山西省煤炭產能的急劇擴張。
山西省煤炭廳廳長吳永平曾對外界表示,煤改之後,全省煤炭產量增加,02manbetx.com 率明顯降低,技術化和機械化水平也得到提高,退出的民間資本在山西省政府的引導下,流向了高速公路建設、文化產業和新興產業等領域。
但對這一結論,各方爭議頗多。作為山西主要產業,煤炭交織著各級政府、國有煤企、私營煤礦主、礦區百姓等多方麵的複雜利益。急風暴雨式的山西煤改,在提升煤礦生產率和安全性之後,煤炭產能的急劇膨脹作為深層次矛盾曾被持續堅挺的煤價掩蓋,但當煤炭市場行情掉頭向下時,後遺症開始集中發作。
而當時山西煤改作為產煤大省的改革樣本,迅速在其他產煤省份發酵推廣。河南、內蒙古相繼效仿出台煤改方案並實施,由於設定了準入門檻,導致許多小型煤礦集中投資擴大產能,與此同時,煤炭行業的整體運營成本也被抬高,為當下煤炭行業持續低穀埋下隱憂。
據金銀島調查,中國煤炭產能超前的情況如果按照“十二五”規劃設計的路線走,產能過剩的情況仍將加大。其中,山西、陝西、內蒙古和新疆仍是中國煤炭產能、產量增長的重點區域。其中,山西省“十二五”期間新增產能主要來源於整合礦井的技改複產,這仍屬於煤改的後遺症,內蒙古、陝西和新疆的產能增長則主要來源於新井建設。
如果不及時調整上述幾個省份的煤炭產業規劃,煤炭生產產能過剩將繼續加大,行業轉暖的周期將變長。
行業狀況好過1998年 銀行釜底抽薪不理性
麵對這次煤炭產業危機,許多業內人士都與1998年當時的煤炭大蕭條進行了比較。據金銀島調查,本輪煤炭產業危機情況要比1998年的全國煤炭產業大蕭條好很多,這一點得到了山西省長治市沁新能源集團副總經理楊金寶的認同。
“雖然煤炭產業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但比1998年要好很多。畢竟現在的中國經濟環境要比1998年時好很多,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非1998年時同日而語的。隻要中國整體經濟保持良好的態勢,作為能源行業的煤炭產業就有機會重新崛起。”經曆過1998年煤炭大蕭條時期的楊金寶對金銀島說。
據金銀島了解,1998年的煤炭大蕭條來自於當時煤炭產業改革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雙重擠壓。1997年,開始實行煤礦建設撥改貸轉為國家資本金的政策,煤礦建設投資全部變為企業行為。1998年,原煤炭工業部直屬和直接管理的國有重點煤礦,以及為煤礦服務的地質勘探、基建施工、機械製造、科研教育等事業單位一並下放地方管理,其中,國有重點煤礦94戶,基建施工、機械製造、地質勘探、煤礦設計、科研教育等企事業單位174戶。煤炭企業下放地方管理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煤炭需求大幅下降,市場低迷,電煤實行政府指導價,市場煤價下降,煤炭企業進入特殊困難時期。
1998年的煤炭大蕭條似乎與當今的煤炭危機有著同樣的誘因,但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首先,1998年煤炭企業麵臨的所有製的改革,這不管對於企業還是產業而言影響巨大,消除這方麵影響需要的時間也較長,而本輪危機隻是國家在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進行了調整,況且煤炭消費比例仍將維持在60%上下。政策導向對煤炭行業有影響,但遠比1998年要小得多。
其次,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要比如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的多。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讓亞洲經濟倒退了至少3年,而如今雖然受到的全球經濟疲軟的影響,我國經濟整體環境也呈現出了緩慢增長的態勢,但中國經濟現在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數一數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左右全球經濟的走向,所以就算煤炭行業下遊需求有不振的現象,但中國有能力扭轉。
如此不同的背景和境遇,煤炭行業為何顯得比1998年還要差呢?
首先,今年以來無論從國家層麵還是地方層麵對煤炭行業利空的信息不斷出現,被各方逐漸妖魔化,並通過媒體放大。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在下發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2014年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65%以下”,同樣,山西、廣東等地也紛紛下發文件降低煤炭消費在整體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這似乎對煤炭行業形成了利空的影響。
“我們國家整體能源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隻可能出現微調,實際上關於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比例中的變化,更多是國家和地方層麵對霧霾治理的一種表態。”煤炭信息研究院一位研究員對金銀島表示:“這次危機從國家的層麵肯定是不會進行政策幹預救市了,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深入,這次煤炭行業遭遇的危機肯定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倒逼市場改革。”
其次,在楊金寶們看來,“嫌貧愛富”的銀行,也是影響煤炭行業轉暖的重要“元凶”之一。
“在市場好的時候,銀行向煤炭企業投放大量資金,以幫助企業擴張。”長治市大型民營煤企負責人尹瑞東表示,“市場對一噸煤炭到底值多少錢,一直就沒有形成統一的計算方法。由於估值較難,容易令買賣雙方不能理性的評估煤礦價值。投資煤礦,買方通常出資約30%,其他資金則大多通過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而來。在煤市遇冷的時候,銀行卻對煤企進行了釜底抽薪的動作——停貸,這使得本已不夠熱鬧的市場迅速冷卻了下來。”
“隻是一紙行政命令,就把這些企業弄死了。”說到這裏,尹瑞東猛吸了兩口煙。“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是有一定的風險,可是經過幾年的行業洗牌,做不起來的企業即便銀行給錢也不敢要。能正常經營的企業是需要貸款的,但銀行的停貸做法讓企業想貸款而不能。”對於企業融資,楊金寶有著自己的看法,
“這種情況不會長期存在,經過市場洗禮後,存留下來的適應市場的煤炭企業,銀行還是會給予金融支持的。”長治市另一家大型煤炭企業襄礦集團的副總經理張水利還是對未來煤炭企業獲得銀行的金融支持保存著希望。
“好多媒體都在報道山西煤炭遇到的危機,其實他們大多把問題給放大了,這次的情況比1998年好的多,隻是現在行業內的人內心不夠強大,受輿論環境影響對市場出現了判斷上的偏頗。”楊金寶說。
在業界人士看來,前幾年,不合理的需求推著煤價瘋狂上漲,一年翻兩番,這不正常,不符合市場規律,這近乎瘋狂。這樣的發展不可持續。多數接受金銀島采訪的基層煤炭界人士都這樣認為。靠高能耗、高消耗的發展模式造就的煤炭“黃金期”不會再現。
“這種近乎沒有利潤的價格也不正常,如果經濟形勢好轉,下遊需求有提振的話,價格還會有提升,但永遠也回不到過去十年那種瘋狂的價格了。”孔晉華對金銀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