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星:我為什麼而奮鬥
我為什麼而奮鬥
2011年我在鳳凰山礦從事一線采煤作業的時候,當時下井的年青一代有這樣一句流行語:“我爸不是李剛,所以我無法囂張。八百米的深度,埋葬了我的夢想,路在何方?”這句話道出了我們從大學的伊甸園到八百米深巷後,心中的那份無奈與迷茫。
兒時的記憶中父親總是有一雙永遠也洗不幹淨的眼睛;總是回到家就睡覺;還經常的對家人發火。那時的我從不理解,隻是知道父親是一名煤礦工人。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父親的辛苦,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深愛著的舞台,選擇了下井,選擇了從最基層的工人做起。
2011年5月3號,那天是我第一天下井,中午12點我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懷揣著內心那份小小的激動跟隨師傅做上了猴車,周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陌生,步行40分鍾,到達工作地點伴隨這機械的轟鳴聲,我如同小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坐在控製台,那時的我內心有了一絲的膽怯,期間還往工作麵送了些工具,來回90多個支架我不知道被撞蒙了多少次,這就是我第一天下井的經曆。之後的日子裏,背火藥,清煤成了我每天的工作,當背著幾十斤的火藥步履蹣跚的時候,我想過放棄;當在一米七高的支架中一待就是6個小時的時候,一米八的我想過放棄;當兩米八的單體柱把肩膀硌得生疼的時候,我想過放棄;當一米多厚的矸石在我麵前掉落的時候,我想過放棄,我害怕了,我真想扔下工具再也不下井了。那時的我又經常對自己說:下井是我選的,如果現在放棄,就是懦夫。
在之後的幾個月的時間裏我漸漸的習慣了井下的工作,習慣了在一米七的工作麵來回穿梭,習慣了就著煤粉狼吞虎咽的吃著幹糧。
我之所以沒有放棄,是因為我深知,我的工作來之不易,在許多年輕人還在為就業發愁時,企業為我們提供了工作崗位,而且,最讓我感到激動萬分的,就是我及時的被發現,通過多次參加活動,我可以邊下井邊流連在我喜愛的舞台上,去展示自己,實現夢想。
那時我的夢想還是在舞台上,似乎井下和夢想是無緣的。2011年,我參加了青年崗位技術能手事跡報告會,那次報告會,可以說是我對夢想,對井下,對自己的崗位認識有了一個很大轉折,看到台上或侃侃而談,或羞澀內向的技術能手,我才知道,原來,井下也可以有理想,而且經過不懈的努力,理想可以讓一些普通平凡的礦工發光發熱,可以讓一些貌不驚人的人走到最頂級的賽事上,讓榮譽與驕傲一起轉變常人對礦工的目光。我也才知道,企業缺乏人才,企業需要我們成才,企業為我們成才提供了太多太好的機會和平台。這些認識讓我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我曾傾聽過宋大胖、李小芳,還有和我同齡的常進、顧科科他們的成長經曆,這對於一個那時剛才加工作的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在看過那些榜樣之後,我經常問我自己:趙培星,你為什麼而奮鬥?也是從那以後,我尋找著答案,我把自己的理想紮根在崗位上,我告訴自己,幹一行,愛一行,打心眼裏去喜歡自己的工作,去鑽,去學,去奮鬥,去感恩。在我嚐試著,用稚嫩的腳步,去走好自己工作的第一步的時候,我之前所有的迷茫和懈怠一掃而空。我為什麼而奮鬥?為鳳凰山經濟共同體加快融合,為沁秀公司加速發展,為坪上煤業的騰飛而奮鬥。這不是虛偽,而是我在感恩、在奮鬥的同時,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努力不已、奮鬥不止得到肯定和認可。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感謝給予我平台的領導和在工作中幫助過我的工友們,是你們的幫助讓我成長,是你們的幫助讓我追夢的腳步堅實而有力量,同時,我也想拿我為什麼而奮鬥的答案和那些依舊奮戰在井下的年輕人共勉:為了感恩,為了工作,為了自我實現,是的,崗位成才,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