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踏盡永勝,踏進孩子們的家——力建學院築夢支教團開展家訪工作
7月28日和7月29日,在做好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後,中國礦業大學築夢支教團習水分隊在貴州習水縣永勝村開展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家訪工作。
通過支教近兩周來的了解,永勝村的實際情況遠比支教團隊員預想中的更困難。這裏的交通不便,小朋友上學一個來回可能就要走上兩三個小時的山路,其中包括幾段多次落石的山路、穿越大片高粱地的窄路和極陡的上下坡路,每次送孩子回家都能讓支教隊員走得大汗淋漓。除了永勝村糟糕的整體環境,絕大部分自家的家庭環境也令人擔憂。村裏父母離異的比比皆是,外出打工杳無音訊的更是多如牛毛,他們之中很多都甚至不往家裏寄錢、打電話,孩子們的現在、未來都在年過花甲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蒼老無力的手中。
為此築夢支教團習水分隊決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們的家庭情況並整理出來,以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
在前期做的家庭情況摸底表中,隊員們挑選了30位家庭相對困難的學生以及一些平時性格上有些許問題的孩子作為家訪對象。這裏的家庭年收入基本在5000左右,加上一家可能有四五個孩子要供養,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基本可以說是癡人說夢。單憑家長自己的能力和他們的歲數能讓孩子讀上初中就非常不錯了,上學的意義對於城市裏的孩子可能是高學曆、好工作,但對於他們也許是認字和學點文化以後不被笑話。掣肘於家庭情況,家長可能就把孩子的未來早早地束縛在了工地腳手架這個思維框框之中。家訪的意義之一也在於輔助學校裏對孩子眼界的拓展,將家長的眼界也同時做一個拓寬。
通過家訪我們了解到,其實在這個村裏沒人敢打保票說以後一定供孩子上到高中甚至大學。“沒錢就沒辦法了嘛”,“那隻能叫他們回家幹活了”是在每一家都能聽到的句子。但這種情況也的確不是他們所想的,這麼多的孩子,這麼少的錢,培養一個孩子成才背後的投入又是這麼的大,孩子的未來隻能向匱乏的金錢屈服。家訪過程中看到多少孩子對學習的渴望,但轉念想到他們的未來,心裏不免有一絲涼意。“我最喜歡數學,以後當想數學老師”,“我最喜歡宋老師的折紙和繪畫課”,“我最喜歡寧老師教的《小星星》”,“我喜歡……”
一位學生家裏父母都外出打工,在工地裏做著背鋼筋的粗重活,甚至可能今天有活,明天又找不到活幹,用孩子爺爺的話說就是“做一天吃一天”,完全沒有什麼閑錢寄回家裏。而家裏隻有爺爺種兩三畝田地,“以前年輕的時候還隔三差五地有人找我幹活,現在沒力氣了,也沒人找了”。這樣的家庭很是普遍,父母離異、父母重病、家裏沒有牲口,住一層的土房,甚至有兩家還住在紙糊的房子裏。這些其實都是家訪中遇到千篇一律的情況,如果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遇到會感到震驚,那以後就隻是會留下一次次的默默的心寒與心酸。
築夢來到這裏是帶來這十五天的知識,但是除去這些知識以外要做的還有許多。支教團離開後誰又知道這些孩子們到底是否能繼續在9月1號像城市裏的孩子一樣興高采烈地走進教室。隊員們希望能通過一家一家的走訪真實地還原出這裏的現狀,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將他們的愛心注入到這片貧瘠而充滿渴望的土地中。
家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