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剪不斷的鄉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小時候,讀賀知章《回鄉偶書》這首詩時,覺得很好笑,也很不以為然。當長大了,離開故鄉多年後,再讀這首詩,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離開故鄉已經26年了。在26年的流光中,每當一個人站在異域的街頭,每當一個人心情寂寞苦悶時,心底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惆悵和思念。這種惆悵和思念,隨著歲月和風雨的浸蝕,愈發顯得濃重。我想,這大概就是思鄉的情緒吧!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在記憶中已經模糊了,而唯有對故鄉的記憶卻不曾遺忘,對故鄉的情結卻不曾消逝。這種思念,是刻骨銘心的;這種情結,是與生俱來的。不管你走到多遠,不管你漂泊的腳步停留在何處,你對故鄉的那份情懷,你對生你養你的土地的眷念,卻永遠不曾改變。
二十幾年中,我曾回過幾次故鄉。記得第一次回去時,一個人坐在火車上,當列車駛進故鄉地域時,我的心禁不住躍動起來。透過車窗,我看到的是熟悉的樹林,親切的田野,還有容顏未改的起伏的山脈,這些都和我離開故鄉時一模一樣。當踏上故鄉的土地時,我看到的是白雲藍天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原野;走在大街小巷裏,到處都是熟悉的身影,還有耳畔飄來的親切的鄉音。一切都那麼熟悉,一切都那麼親切,讓我這個歸來的遊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第二次回到故鄉,是在幾年以後。當再次踏上故土時,故鄉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村北蓋起了一排一排的青磚瓦房,門前站著的很多行人和跑來跑去的小孩,我已經認不得了。村裏的小學不在村中央了,已遷到了村北麵。村北的打穀場已經不複存在,成了居民區,而且越過了北麵的小渠,蓋到了河對麵。一切都在變化,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隻有那嫋嫋的炊煙,似在訴說著季節的變換和人世的滄桑。
第三次回到故鄉,是在十幾年以後。走在村裏的大街上,我已經不認得一個人了。住在本家的哥哥那兒,每來一個人,都得他先介紹一下,否則我會想不起來。甚至我連父親墳地的準確地址都記不住了,隻是憑感覺才找到了哪兒。站立在父親墳頭,我有一種流淚的感覺,更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我不知道,究竟是故鄉遠離了我,還是我遠離了故鄉?
一切都漸行漸遠,一切都物是人非。記憶中很多地方,隨著世事的變遷,而成了永不回來的風景。我突然間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被遺棄感。被遺棄是一件令人尷尬而傷感的事情。這對於我和我一樣遠行而漂泊的遊子,何嚐不會真切地感受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連唐朝崔顥那樣的大詩人,在某一天登臨黃鶴樓時,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鄉愁無邊。雖然歲月讓故鄉變得逐漸遙遠,但在我的心靈深處,哪一個時候不泊著她清晰的影子?一脈似水的深情,讓遠方的遊子仍無時無刻不期待著向故鄉傾訴。
故鄉,不隻是兒時一個永恒的影子;故鄉,有著這一生都不能忘卻的親人和故友。那些落在記憶深處的麵孔,那些常在耳邊回蕩的鄉音,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猶如一盞永遠不滅的明燈,溫暖所有遊子孤寂的心靈,並照亮我們未來漫漫的長路。
剪不斷的鄉愁,理還亂的情思,彌漫了整個鉛華流光,繽紛了萬千繁華世界。那麼,就讓這鄉愁在我們遊子的心中永駐吧!
(張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