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張建新:扶蘇廟和蒙恬寺

作者:張建新 2014-08-14 16:06 來源:軒崗煤業

出原平西北行30裏處,有一座山叫柏枝山,山腳下有一村莊名西神頭(屬大林鄉),村旁建有一廟叫扶蘇廟,又稱柏枝神祠。

據清乾隆《崞縣誌》載,柏枝山因“山石紋類柏枝而故名,秦太子扶蘇廟在焉。”此處峻嶺綿延,奇石遍野,草木繁茂,靈岩溢泉。酷似蛟龍騰潛雲海,鳳凰飛躍山川,實屬古老而神奇的風水寶地。

扶蘇廟始創於東漢建安年。一日雨霽晨曦,秦太子顯聖山嵐,當地鄉宦以為其監軍戍守於此,遂稟朝奉旨立廟祭祀。北魏太和時,孝文帝派遣專人來此祭祀、祈願。唐貞觀初,太宗李世民感念其賢,敕封“柏枝大王”,並令鄂國公尉遲恭督工擴建寺廟。宋建隆時命曰“柏枝神祠”,太祖趙匡胤賜以禦匾。後經元至明宣德年間多次修繕,成為朝野共仰之聖殿,一直以來,香火旺盛,朝聖者眾多。

據扶蘇廟十餘裏,有另一村名南神頭。村後連峰疊嶂,重崗複嶺,參差迤邐,名曰崞山。舊稱崞縣以此名。山上建有蒙恬將軍廟,亦稱崞山神寺。據說寺前山門名為疊翠樓,綠硫璃瓦覆蓋樓頂。雨天,房簷滴水似翡翠流注,碧綠晶瑩。可惜此廟在文革時期因破四舊而被毀,至今未重建。

大家知道,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蒙恬是秦朝的大將。在原平之地,能夠同時出現扶蘇和蒙恬的祭祀之所,實屬罕見。而圍繞這兩個寺廟,有關扶蘇和蒙恬的傳說和遺存也不少。

學過曆史的人清楚,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悉滅六國,結束戰國紛爭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鹹陽,稱秦始皇。他取消分封製,推行郡縣製,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其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河即黃河,陰山為朔州北塞外。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築長城為北界。從公元前221年起,秦始皇就派大將軍蒙恬統兵30萬北擊匈奴,駐守北疆。

當時北疆一線的郡大致有上郡(陝北榆林一帶),九原(內蒙包頭一帶),雲中(內蒙、大同一帶),代郡(河北蔚縣一帶),雁門(山西右玉一帶,包括河曲、五寨、寧武以北,恒山以西,內蒙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太原(五台山、管涔山以南,柳林、靈石、昔陽以北地區)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有五次出巡全國。公元前215年,他第四次出巡,主要巡視北疆一線。在巡視過程中,得到民間流傳的圖讖傳單一類的東西,有“亡秦者胡也”的說法。這對秦始皇的思想產生極大的震動和影響。於是在公元前214年,他不僅繼續指令大將蒙恬北擊匈奴,而且加緊修築長城,以消除北方匈奴(時稱胡人)的威脅,穩固秦朝江山。

同時,秦始皇在國內采取嚴厲措施,焚燒一切不利於政治統治的書籍文字,並把居住在鹹陽的有異議的460多名儒生、術士全部坑殺,史稱“焚書坑儒”事件。

麵對秦始皇的高壓統治政策,無人敢站出來稱述不同政見,隻有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多次加以勸阻。

《史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政治品格十分高尚。針對秦始皇要斬殺儒生一事,扶蘇說:“這些讀書人都是按照孔子的說教明理辯事的,如今父皇都要依重法治他們的罪過,兒臣以為這樣一來,會使天下不安!”秦始皇聽後大怒,不僅厲聲斥責了他,而且下令他離京外出,遠赴上郡蒙恬處,擔任監軍。

這樣,從公元前214年開始,扶蘇就與大將蒙恬共同生活在一起,戍守邊疆,修築長城,執行秦始皇交付的守邊重任。扶蘇到達北邊後,經常巡視北疆一線,尤其是雁門、太原一帶,由於地勢險要,關隘眾多,扶蘇和蒙恬在那裏布防和駐軍,停留時間比較長。特別是在原平一帶,由於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奠定了邊防基礎,所以扶蘇和蒙恬在那裏活動十分頻繁和活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隨行人員有:丞相李斯,中車府兼行符璽令事趙高,第十八子胡亥。本來還有一位上卿蒙毅,即大將蒙恬之弟。結果在出發前先派他到各大名山替秦始皇祝壽,沒有返回。

蒙氏一家,世代為秦重臣,秦始皇十分尊重並信任他們。不僅任命蒙恬為駐邊大將,尤其親近其弟蒙毅,並提拔為上卿,外出則跟在禦駕旁邊,入內則緊隨身後。至於第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從小就喜歡他。這次他請求相隨,秦始皇就答應了。中車府令趙高,即秦始皇身邊的一個掌事宦官,負責掌管官符印信。他平時善於察言觀色行事,看到秦始皇喜愛胡亥,就有意接近胡亥並經常為其辦些私事,胡亥十分信任和喜歡他。但他與蒙毅的關係就不太融洽了,原因是趙高有一次犯了大錯誤,秦始皇令蒙毅擬罪,依照條例應當處死趙高,並廢除他的宦籍。秦始皇聽後說:“趙高辦事敦厚,不要治罪了,官複原職吧。”為此,二人之間心存芥蒂。

在秦始皇第五次巡視到達河北沙丘即現今廣宗西北一帶,由於不堪路途勞頓,秦始皇得了重病而且非常嚴重。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安排後事。命令趙高起草詔書給扶蘇:“將監軍職位以及所統領的兵馬全部交付蒙恬,你回到鹹陽參與我的喪事禮儀,並把我埋葬。”

但在詔書寫好並且已經加蓋印璽封好,還沒來得及交給傳達詔書的使臣,秦始皇就斷了氣。當時秦始皇身邊隻有三人:丞相李斯,內侍趙高,十八子胡亥。趙高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胡亥立為太子,這樣對自己十分有利。於是懷著鬼胎,串通李斯,與胡亥一起陰謀,秘不發喪,蒙蔽朝野,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為太子。派遣使臣帶著他們私自擬就的偽詔到上郡向蒙恬和扶蘇宣讀:勒令太子扶蘇自盡,蒙恬死罪,所領兵馬交付副將王離統領。

扶蘇為人老實,聽了詔書後,準備自盡。大將軍蒙恬阻止扶蘇,請他斟酌一下,打探事情真偽後再做決定。但扶蘇說:“父親讓兒子死,還有再斟酌請示的必要嗎?”於是拔劍自殺。

後胡亥、趙高一行車載著秦始皇屍體,向鹹陽行進。由於時值盛夏,秦始皇的屍體開始腐臭,為掩蓋真相,欺蒙下屬,趙高命人打撈河中魚蝦一起放在秦始皇的行車當中,說臭味是魚蝦腐爛後散發的。就這樣大隊人馬達到陽周後,蒙恬得知實情,無可奈何地吞藥自殺。

扶蘇之死、蒙恬解職事件直接影響到邊防駐守,百姓安定,不可能不被百姓覺察。此後不幾年,秦王朝就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鬥爭中轟然坍塌,所以紀念和追思扶蘇、蒙恬的活動便在民間自發產生,為其建廟立寺也成為必然之舉。

原平之地之所以會建扶蘇、蒙恬的寺廟,就是因為原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扶蘇和蒙恬在此地駐防又非常久長。

原平地處山西北中部,南北為全晉之孔道,尤其唐林崗之地,光緒年間省誌稱為通衢,為三關要路。乾隆與光緒年間縣誌均稱:“原平南鎮九原,北枕雁門,西控八口,東環大河,誠三關之襟帶,全晉之藩籬”。清《續修崞縣誌序》稱:“崞邑為省北咽喉,山河襟帶,戶口殷繁,號稱劇邑。”清代學者蘭爾潛《崞縣賦》有雲:“西吞八口,南襟忻界,北扼雁門,此固三關之鎖鑰,實則全晉之機樞”。均說明了原平地理區位的重要。

自春秋戰國以來,此地成為曆朝曆代屯兵駐防之重地。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即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299年,實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攻滅中山,打敗林胡、樓煩,建立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並修築長城,綿延一千三百多裏,一直到朔北陰山一帶。時原平屬雁門郡。距原平西北四十五裏處的“長城梁”就是當時所修。《史記》載:趙武靈王“始築長城梁”,至今遺址猶存。由於趙武靈王修築長城,駐軍雁門,狩獵紫荊山,抵禦外擾,百姓得到安寧,後世為追思遺惠,於原平東北三十五裏處的紫荊山建趙武靈王祠,四季祭祀。

從那時起,沿長城、雁門關布防成為軍事上的首要之舉。尤其雁門十八隘,東有水峪、壺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圍城、淩雲、葫蘆十隘,西有太和、白草、八岔、小蓮、夾柳、燕水、雕窩、軒崗八隘。明朝和清朝縣誌所記原平“西控八口”即指上述西八隘。最為險要,曆代駐防之重點是西距原平六十裏的陽武峪即現今所稱陽武口,也就是原平西山區南北兩山係斷接口。清代乾隆年間《重修崞山神廟碑記》稱此峪“北接雁門,南鎖全晉,曆代談兵者,輒指為險阻焉。”光緒縣誌更稱此峪“兩山夾峙,石棧中通,危峰峭壁,內鎮陽武,外距寧武、偏關,西南跨唐林,東北抵雁門”,確係“石門之險”、“扼要之地”。

原平在秦初已設縣並改屬太原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第二年秦始皇就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駐防北疆,並修長城。雁門十八隘、陽武峪一帶自然成為駐防重地。

至於屯兵駐防,甚至蒙恬與扶蘇生前營帳和死後墓地的遺跡和傳說,這一帶比比皆是。距陽武口十餘裏有太子崖,傳扶蘇駐軍於此,石城故址至今猶存。太子崖下有村名龍宮,不遠有村名馬圈,皆為當年扶蘇駐地和養馬之所,後世起名紀念之。太子崖上有扶蘇墓,相傳扶蘇賜死於此。

明代《西八口賦》中也有“瞻蒙將軍之祠,吊秦太子之墓,送雪雁以南歸,逐風雕而遠赴”之句;清代蘭爾潛《崞縣賦》中同樣有“秦城嵽嵲,太子留芳”句,講的就是秦初增築的“長城梁”和太子扶蘇墓。更有清代詩人馮立在《扶蘇蒙將軍死所後人立廟》中說:“神頭分西南,相隔十餘裏。扶蘇與蒙恬,此地同賜死。雄關縈百二,長城綿萬裏。春秋存馨香,千年昭禋祀。為問斯高輩,奸魂何依倚。”此外,崞山寺有楹聯:“扶蘇棟梁忠心遠映千山月,長城保障義氣橫收萬裏雲。”

以上這些古人詩賦,進一步說明了秦初這一帶扶蘇和蒙恬的活動十分活躍和頻繁,而且其作為和結局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敬仰和歎息。他們死後於斯地為之建祠立廟,接受後世的追思和紀念便成為十分自然的事了。

原平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扶蘇廟和蒙恬寺能夠在此地方出現,有其地理位置重要的必然性。同時也說明了當時百姓對這二人的崇仰和敬慕。

“神道昭彰俎豆千秋不易,靈光顯耀蒸嚐萬代猶香”。忠烈之士,必定會遺芳百世,彪炳千古。 (張建新)

下一篇: 張建新:朱氏牌坊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