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朱氏牌坊
在晉西北原平市陽武村,有一石雕牌坊叫朱氏牌坊。它是由是晚清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兵備道加鹽運使銜武訪疇,奉旨為其母朱氏所修建的節孝牌坊。
朱氏牌坊原為三座,現存兩座。主坊座落於村中,不對外開放,由武氏後人代為管理。配坊在村外路邊,毗鄰大運公路,過往可以看到。兩坊建於清鹹豐五至六年(1855—1856年),均由石灰岩壘砌雕造而成,堪稱我國晚清石雕藝術之精品。
說起武訪疇,陽武村人都津津樂道,引以為自豪。他生於1801年,卒於1876年,字受之,號芝田,是清代陝西、山西文壇官場中的傑出人物,其品行、文采、道德乃至宦途履跡獨具個性。武訪疇祖居崞縣(今原平市)陽武峪內的蘆家莊村,清道光中葉遷至本縣陽武村,世代耕讀傳家。武訪疇的父親名武烈,是一鄉間秀才,少叔伯、無兄弟,英年早逝。因家境貧寒,僅有茅舍數間、薄田五畝。少年武訪疇在母親的教導下一邊放羊一邊攻讀,18歲時中秀才,31歲時中舉人,32歲(道光壬辰年)時中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
武訪疇先後出任過陝西清澗、米脂、鎮安、渭南、臨潼、鹹寧、長安等縣的知縣,以政績卓著擢孝義同知,此後又任鳳翔、漢中、潼州、西安知府。武訪疇為官清正廉明,足跡遍及陝西半省區域,所到之處興利除弊、理喻法製,以修文、建書院、開煤禁、練鄉勇、籌糧響、救饑荒、恤民眾為要。其多次捐獻俸銀的義舉被百姓立碑以記,被推為全陝治能第一。鹹豐六年(1856),武訪疇援例加四級請正二品封典,升為陝西分巡延榆綏兵備道加鹽運使銜,署理延平府、榆林府和綏德州的要務。鹹豐皇帝繼位之初,頗有點“恨天無柄,恨地無環”的氣概,但隨著太平軍一路廝殺,洋鬼子的步步進逼,扭轉乾坤的一腔宏願遂付諸東流。因而,正值年富力強的武訪疇產生了退隱之念。是年,武訪疇丁母憂歸裏,決意辭官不仕。之後,他興辦教育,主講汾州西河書院10餘年,其治學之嚴謹、教誨之純正為世人稱道。年過七旬後,武訪疇返回家鄉著書立說,有《求益齋文集》、《試貼偶存》、《宦跡記略》等存世。
坐落於陽武村的兩座石坊佐證著當年武家的榮耀,也記述了朱氏既侍奉婆母、又撫養幼子,守節度日、備嚐艱辛,教子成賢才、做清官的故事,同時也體現了一位官居高位的摯孝男兒對母親的無限敬愛。武訪疇少時多病,形容臒瘦,母親勞心撫育,調護衣食,課讀則不予姑息,特告誡:“汝父名未就而早逝,汝不可不勉成其誌。”武訪疇初任清澗、鎮安等縣,均是貧瘠之區,逢凶荒年景,俗敝民刁,訟繁難理,遂有告歸之意。朱氏囑命,要作清白吏,苦盡始甘來,汝應自勉之。所以武訪疇矢誌勤政,終成賢吏。他知鳳翔府時,祖母病重,母親扶持左右,食則奉膳,寢則同床,躬洗濁穢。祖母逝後,母親扶柩歸鄉,不再隨任,猶恐拖累兒子,其大節大孝令武訪疇沒齒難忘。他由西安府奉旨轉調延榆綏時,母親去世,武訪疇奔喪歸家,血淚泣文:“……病不能奉湯藥,歿不能視含殮,疇不壽之罪奚難惟是……”。
朱氏牌坊主坊四柱三樓,重簷歇山頂,總高10.54米,麵闊15米,建於高0.96米的基座上,為束腰須彌座,下麵為圭腳,上置欄板望柱一圈,內剔底雕刻著多幅人物故事圖案。正前方為四個等身力士,與須彌座同高,頭戴曷鳥冠,披甲托膝,神態莊重,蹲坐於前。牌坊主體由四根霸王柱承荷,每根霸王柱由前後戧柱相抱,前戧柱螭首纏繞,後戧柱素麵磨光。戧柱上端用呤口與霸王柱連為一體,下端與段彌座相接,前方置麒麟一對,巨頭卷毛,突目隆鼻,昂首挺胸,巍然蹲立。主坊明間方形霸王柱立於高1.5米、寬0.95米的柱礎上,柱礎中部浮雕仰蓮花瓣,周圍雕有7頭形態各異的小獅子。霸王柱之間用鏤雕二龍戲珠連接,上置欄額枋,書有“鹹豐五年九朋男武訪疇謹建”。走馬板為匾形,書有“旌表資政大夫庠生武烈之妻朱氏節孝坊”。柱頭枋浮雕人物故事、花木禽獸等圖案。
兩次間霸王柱鏤雕丹鳳朝陽連接明間。兩塊匾形走馬板上分別書有“柏舟矢誌”、“竹柏流芳”,上額依然浮雕人物故事花卉等圖案。牌坊下簷鬥拱做五鋪雙抄,象鼻型耍頭。下簷三樓正脊置蟠龍雷公柱四根,直承上簷三樓,其明間掛立石匾一塊,書有“聖旨”二字。兩次間橫匾書有“懿範”、“徽音”各兩字。上簷額枋浮雕人物花卉圖案。拱為四鋪單抄。上下簷均為圓緣、方飛、勾頭、滴水組成,頂部仿青瓦鋪頂,正脊安吻鴟,側脊置獸頭。在牌坊的背部,明間走馬板書“冰清玉潔”,兩次間書有朱氏簡介:“生於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卯時,卒於鹹豐六年七月初五巳時,十七歲於歸,十九歲生子,二十歲守節,享年七十二歲”,“嘉慶十六年六月六日守節時二十八歲,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旨旌表時年五十二歲,計守節二十四年”。坊後設置有雕刻精致的影壁星人物圖石屏,精致玲瓏,造型逼真,刀法圓潤,風格樸實。影壁兩邊書有對聯一副:“茹蘖飲荼數十載鵠歌矢節,丸熊封鮓九重天鳳諾揚休”。兩八字牆側麵書有:“燕縷凜清操冰霜奇節,鸞書輝彤史閨閣完人”。主坊精美的造型、玲瓏的雕刻令人驚歎,書寫灑脫、寓意深邃的楹聯更值得玩味。
配坊建於村外,高8米有餘,四柱三門,章簷歇山頂,施六鋪雙抄鬥拱,耍頭作象形。坊體坐落於高0.85米、東西長10.4米、南北寬3.25米的青灰石基上。坊由四根方形霸王柱承荷,直立在高1.25米、寬0.95米的柱礎上。四樓間鏤雕二龍戲珠,將四柱連為一體,柱前書有“豸節崇褒三秦著跡,鸞書疊賁八座增榮”、“恪共臣職抒丹悃,榮賜天書降紫泥”。柱背書“三晉雲山祥迎鳳誥,九乾雨露恩紀鸞章”、“縹緗世業懷先澤,綸服新恩拜聖朝”。枋額下置墊板,明間浮雕二龍戲珠,次間浮雕夔龍紋。額枋書“大清鹹豐六年歲次丙辰仲夏上浣穀旦”。匾形走馬板上書有“ 贈資政大夫曾祖父廷桂, 贈大夫曾祖母李氏,誥贈資政大夫祖父秉壁,誥贈資政大夫祖母吳氏,誥贈資政大夫父烈,誥封夫人母朱氏,陝西分巡延榆綏兵備道加四級武訪疇謹建”。次間書“鳳詔褒榮”、“龍光錫寵”各四字。柱頭各置噙口與額枋連接。枋上剔雕蛟龍28條,伸瓜昂首,神態驚人,另有丹鳳朝陽等多種圖案。簷下掛立“聖旨”石匾,匾下鏤雕垂蓮吊柱,虺紋罩簾。坊頂用青瓦鋪就,正脊安吻,側脊置獸,四頂角升起,各雕石質套獸。
朱氏牌坊遠看高大宏偉,氣勢磅礴,十分壯觀;近觀玲瓏剔透,雕鏤精細,工藝逼真;細析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用材恰到好處,實屬山西省境內石雕藝術之精華。該牌坊於1965年5月被山西省政府命名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