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夢裏桃花源
桃花源久負盛名,早就有心前往觀光,但總未能成行,這次總算圓了我的一個夢。
桃花源位於桃園縣境內,距常德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景區迎門漢白玉石牌坊上書“桃花源”三個鎏金大字,牌坊石柱上的對聯是“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一進大門,迎麵一塊石壁上書“福地洞天”四個朱紅大字,我們紛紛在此拍照。轉彎便是一大片桃林,初春桃花節時想必定是桃花爭豔,美不勝收。奈何如今已是深秋,枝葉凋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過了桃花山,迎麵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石橋,名曰“窮林橋”,橋下一池塘水色碧綠,對麵一株木芙蓉花色豔麗、花朵怒放。沿武陵道舊跡拾級而上,來到淵明祠,這裏有無數碑刻,名人佳句,很有意境。蜿蜒曲折,盤旋而上就是桃花觀。觀內一左一右兩棵千年羅漢鬆,樹幹千扭百曲、枝繁葉茂,被稱之為摩頂鬆。摩頂鬆原在桃川宮前,相傳是秦人手植,為瞿童白日飛升處。現鬆為明代所植,高三十餘米,頂平如蓋,蔭覆數十平米。摩頂鬆鱗甲粗厚,宛若巨虯,髯景婆娑,如青雲籠絡,樹脂噴芳,清心爽神,遠望如鶴立雞群,傲然挺立。曆代遊人留下許多讚美詩文。沿石階循溪而上,不多久,溪水轉折處,山崖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洞口,上書“秦人洞”。秦人古洞長六十八米,洞內有小燈照明,山洞中還有許多支洞,黑黝黝的,看不出深淺。穿過古洞,便是豁然台,憑台而望,周圍青山環繞。樹木掩映間,赫然一古老村落。良田美景、阡陌交通、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好一派桃源景象。小憩片刻,沿千米竹廊慢慢前行,先遊公議堂,然後是奇蹤館,秦人居,秦人作坊。隻可惜,路旁的商家招攬生意的叫賣聲破壞了山村的寧靜。讓人不禁感歎,桃源不在了。
桃花源據說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那裏的聲望始於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有著“世外桃園”之稱的“桃花源”。高中時代學過陶公寫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作的序),自那時起,我就有了一種尋訪桃花源的向往,這次終於圓了這個夢。
桃花源,麵對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沿著溪水前行,進洞行走數十步,眼前就“豁然開朗”,看到“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的延至館,傳說這是桃花源中人宴請漁人的地方。聽導遊講解,最早來到這裏的是一男兩女三人。男的叫李立,是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長城;一位郭嫂是為了逃避秦始皇選民女進宮;還有一位老媽媽是失去兒子媳婦的孤老。他們三人進入桃花源後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以後漸漸建成村落。因是三姓組成,所以這村子叫做“三合村”。
據史載,這裏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朝以後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現這裏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唐朝正式開辟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裏的桃花源遊覽區。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築群。
今日我們遊覽桃花源,景點有所謂“內八景”,即爛船洲、桃花溪、遇仙橋、秦人洞、空心杉、摩頂鬆、煉丹台、瀹鼎池等。每一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比如說“爛船洲”,說是那位發現桃花源的武陵漁夫,名叫黃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纜繩結在那裏,然後進入桃花源,在裏麵住了幾天,閑聊中,得知這裏邊人不知道秦後有漢朝、晉朝。漁夫在桃花源裏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再來到渡口時,卻看到小船已經爛掉了。原來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於是,這塊地方就被稱為“爛船洲”了。
整個旅遊景區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長藤纏繞,花草芬芳,石階曲徑,亭台碑坊。據說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
一下午的旅程,走馬觀花、行色匆匆,看不盡的美景,觀不完的山色。桃花源,一個尋夢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細細品味。
(作者單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孫莊采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