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維:魂牽夢縈故鄉情
古交市屯蘭川的武家莊村,背靠著大山,前臨屯蘭河。是黃土高原上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不顯山不露水,平靜自然祥和。
這裏,山勢綿延起伏,而在村落這一帶卻有一片平坦的向陽之地,村子就坐落在平地上,滿山遍野的棗樹、楊樹,掩映著清靜幽雅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村莊。
武家莊村原為一座集民居和兵防的古代小城堡,現在老城牆還有幾百米的遺存,村北張家塔山的文昌閣底下半山腰處,還存有兩座六、七米高的烽火台遺址;城堡原來的四個城門有兩個早已蕩然無存,現在東門隻剩下一個圓圓的門洞,隨著地勢的抬高,門洞也早被黃土和磚頭堵住了,讓人感受到歲月的變遷和磨礪;隻有南門和南門城樓還聳立著,但年久失修,有些破敗,顯得老氣橫秋。這一切,記錄著村莊千百年來經曆的風雨滄桑。
村子裏的老屋大多是青磚藍瓦,組成一個個的四合院落,四合院落大門口有石鼓、石獅子,精致的磚雕門楣上,刻著“福壽居”、“福祿壽”等;老屋屋頂仰天長嘯的屋脊吻獸,傲然而立;老屋細密的窗格子上,貼著大紅的窗花;走街串巷,悠長曲折,有一種年深日久的感覺、古樸厚重的氣息撲麵而來。
當然,現在村子裏多半是新建的大瓦房,還有漂亮高大整齊的居民樓房,街巷間安置著各種彩色的健身器材,精致的花壇裏花兒朵朵,姹紫嫣紅,點頭含笑,喜迎客來。村莊在明媚的陽光下欣欣向榮,在寧靜的夜晚裏燈火輝煌。
每天清晨,村莊剛剛從晨曦中醒過來,背書包上學的,荷鋤下地的,開車出門的,騎摩托車上班的……大家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來來往往的人們彼此點頭問候著,打著招呼,充滿著親熱。
在這兒穿街過巷,尋尋覓覓,不經意間總能品出好多的古色古香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村子裏自己組織的秧歌隊就行動起來,大姑娘小媳婦穿戴打扮得紅紅綠綠,還有好紅火的老少爺們,敲鑼打鼓排著隊,挨門挨戶“串院子”,給大家送去喜慶、歡樂、祝福。
農曆三月二十日,春暖花開,這一天是武家莊村送子娘娘廟“還花花”的傳統古節。此日,周圍幾十裏四鄉八村,祈盼生兒育女的虔誠男女都來此祈禱供獻;生了兒女的每年都帶著紅花、白花紮成的花束來到此磕頭還願,一直到孩子們長到十二歲成人為止,謂之“還花花”。人們舉著花束,帶著香燭供品蜂擁而來,燒香、磕頭、燃放鞭炮、唱戲助興,祈禱保佑後代兒孫平安健康,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炎炎夏日裏,大家夥兒頂著紅紅的日頭挖山藥蛋,間穀子,忙的不亦樂乎。
七月二十五,祭祀文昌帝君,武家莊村有古交地區唯一的古老建築文昌閣,依古時舊製,建造文昌閣是有一定的條件的,除非你這地方出了若幹個舉人進士,否則不能隨便建造文昌閣,村子裏的人為此自豪不已,祭祀期間要唱戲趕廟會,常常請來省城的大戲班子,熱鬧三五天;八月十五,要打月餅,村民們聚在幾處土烤箱前,說笑著,吃著月餅,整個村子裏彌散著烤月餅的香味兒;九月九重陽日敬老節,村子裏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少不了一份村委會贈送的禮物;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蒸“餾飯”,那黃黃的米、甜甜的棗、綿綿的紅豆做成的“餾飯”,真讓人饞啊;除夕之夜,每家每戶都在院子裏壘起“塔塔火”,門首插上柏葉,全家人通宵達旦,看春晚、鳴鞕炮、熬年守歲。
一年又一年,村民們就這樣過著日子,似乎變化不大。當然,現在也溶入了不少現代的文明和講究。
據古籍記載,古代屯蘭川裏樹木茂盛,草肥水深,屯蘭河裏能劃行木筏,曾從靜樂縣、婁煩縣往武家莊村運送木料,如今,屯蘭河差不多變成了時令河,隻有在下大雨時,才能一睹河水咆哮的模樣。遙想當年的情形,令人感慨萬千。
武家莊村曆史悠長,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故裏,人們常常說起村子以前曾得到朝廷封賜的牌匾“尚義堡”,“尚義”是對狐家“重義輕生”的褒獎;有漢代的崖窯“藏兵洞”,為市重點文物保護遺址;村北街裏有令村人驕傲的清代建築“俊秀書院”,村人稱為“大庭院”,書院門庭高大古樸,院落寬大幽深,是古交地區曆史上的第一座正規學堂,武家莊村的小學校以前就在此,我們小的時候上學時,朗朗的讀書聲就在露明柱之間飄蕩;明末清初,武家莊人武攀龍考取古交地區曆史上的第一位進士,他拆遷嶽父的“報廈廳”、誥封“江寧兵備道”、“死後不穿清朝服”的故事,在這一帶更是廣為流傳,人盡皆知;紅軍東征時,村裏有不少熱血青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走上了抗日救國的前線……
如果誰家辦喜事兒了,就貼上大紅的對聯,雇請一兩班“響工”,吹響歡快悠揚的嗩呐,燃放禮花、鞭炮,擺上幾十桌豐盛的酒席,主人笑容滿麵,在一片賀喜聲中挨桌子敬酒,動靜越大,客人越多,越顯的主人的人脈旺,麵子足。
武家莊村雖然深藏在黃土高原的大溝裏,卻是古交市的曆史文化名村,有許許多多吊人胃口的曆史故事和傳說,引得好多人來此尋古探幽,如今,村莊更是煥發了新顏,新農村建設使得文化建設、生產建設和生活質量日新月異,人勤村美,和睦和諧,小康文明。或許因為是故鄉,我始終不敢淡忘,也不會淡忘。
我常常在清爽的早晨,在晚霞滿天的黃昏,在春雨綿綿的時節,在黃葉飄落的日子,心中就會清晰地勾畫出故鄉的春夏秋冬來……
走在村子裏的青石板街上,我的心、我的血早已融入這兒,我不會去在意世俗之人對我的譏笑和不解,我是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我唱讚美故鄉的歌,哪怕是山歌俚曲,不登大雅之堂我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