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文:李大姐的生意經
我的家,離東平湖有一百公裏的路程。小區旁邊有一個菜市場,每天下班時順路買點兒蔬菜、蛋、肉回家。家人都喜愛吃魚,特別是東平湖的鯉魚,於是,我經常光顧魚市,認識了李大姐。
前些年,小區的市場上,賣魚的大都是本地人,所賣的是“池塘魚”,價格貴不說,還有一股子草腥味。二〇一〇年,有位東平的大姐,在市場上租了個攤位,開始賣“東平湖魚”,生意一開始就很好。周末,清晨她和丈夫從三輪車上將一桶桶鮮活的魚卸下,到中午時分,就打掃衛生收拾攤位,把桶碼放整齊,用繩子封牢,回家了。
兩年的光景轉眼過去,二〇一二年,一次買魚時與李大姐拉呱,了解到,她在這裏賣魚,周圍有人經常詢問魚是不是東平湖的,對她賣的魚產生了懷疑,想知道她是從哪裏進的魚?每次李大姐總是爽快地告訴大家:“魚是她從東平湖養殖戶那裏收購來的,來這裏賣,就是賺點兒生活費。”久而久之,知道的人多了,她的生意比過去更好了,因為人們相信湖裏水質好,魚的味道鮮。
隨著大量鮮魚上市季節的到來。不幾天,市場上出現了六七個魚攤位,也是打著“東平湖魚”的牌子,開始販賣鯉魚。李大姐一下子明白了,人們不是衝著她是否冒充“東平湖魚”來的,意在了解她的“生意經”。“原本告訴大家,是為了讓人們來買我的魚,又對大家和和氣氣的,沒想到給自己的找了麻煩。”李大姐說。
競爭的場麵出現了。“我三塊五進的魚,賣五元,他們也跟著我,隨行就市,價格漲到了四塊五進魚,六元賣出。有時,他們還不時壓價,逼我降價。”李大姐說。
從此,生意大不如從前,李大姐開始想辦法,農村人實在,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打蒙了,原本就不懂生意經,隻知道做買賣要實在。
一天她坐在湖邊,看著蕩漾的湖麵,尋思著她的生意怎麼辦?水麵上出現了一群小魚,遊來遊去,一條大魚一下子就把魚群衝散了,看著看著,她有“主意”了。
第二天,她照常在市場上賣魚,攤位上多了一塊牌子:“回饋顧客,鯉魚四塊五一斤!”價格一下子降了一塊五。其它的魚攤主看著心裏納悶,他們明白,現在收購的魚價是四塊五一斤,她四塊五進,四塊五賣,不是賠本賺吆喝嗎?
這樣的價格一天天的持續下去,其它的攤主開始扛不住了,進貨時有人開始約她一起去,想看看她是不是從東平湖進的貨。進貨的價格是多少。她明白他們的心思,就爽快地答應了。幾天下來,她和魚攤主一起進魚,一塊賣魚。
“大魚吃小魚的道理。我有兩年的賣魚積蓄,兩年來積攢了三十萬元,我能拿出錢來幹一年賠本的買賣,賠上個十到十五萬的,他們能行嗎?能繼續吆喝下去的才是本事。”李大姐說道。
“競爭”的延續,結果不言而喻,她身邊的魚攤位一個個減少,有的轉行做其他生意。
一年下來,李大姐賠了十萬多元。最後,還是李大姐一個攤位在賣“東平湖魚”。我對麵前這位樸實的農村大姐的敬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