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襄陽散記
《當代礦工》雜誌舉辦職工技術創新研討和工作年會,我作為一名優秀通訊員代表應邀到襄陽參會。對我來說古城襄陽是那麼神秘,《三國演義》有關襄陽的故事章節在腦子裏縈繞,《三國演義》120回章節就有31回發生在襄陽。5月17日報到後,我就急匆匆來到古城襄陽遊覽。
灌娘台
襄陽公園很有特色,一邊是高大的古城牆,一邊是寬闊的護城河。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平均180米,引漢江之水環繞東西南三麵,北臨漢江。依古襄陽城牆和號稱亞洲第一大護城河而建的襄陽公園,風景秀麗,遊人如織。我去的時候正值初夏時節,夾竹桃花開正豔,如花山花海,紅遍半邊天;粗大的廣玉蘭盛開碗大的花朵,透出襲人的香氣。公園深處有一處不為遊人注意的景點,叫灌娘台,台高不過數米,一座陳舊的圓形涼亭,土台毫無驚人之處,圓月門上書寫“灌娘台”三個字。旁邊那塊碑文生動地記述了古代小英雄荀灌娘突圍救襄陽的動人故事。
東晉時候,襄陽出了一位少年女英雄荀灌娘。
就在荀灌娘十三歲那年,匪首杜曾率眾來襲,把襄陽城團團圍住。當時襄陽守軍隻有千人,貯存的糧草也十分有限,難以長期固守。杜曾的人馬輪番攻城,雙方對峙日久,城裏糧草一天比一天減少,守城的軍民死傷人數一天比一天增多,襄陽城危在旦夕。
荀灌娘的父親荀崧時任襄陽太守,把守著西大門。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萬分。決定派人突圍出去,向駐守宛城的平南將軍石覽求援。可是,那眾多的叛軍重重包圍,連一隻鳥兒也難飛出城去,怎樣突圍求救呢?兩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自告奮勇突圍搬救兵。
情勢更危急了,荀崧決定自己突圍求援。眾將士不讓太守去,一個個苦苦相勸。這時,13歲的小女兒荀灌娘推開眾人,走上前來。她說:“父親重任在身,正在帶領襄陽軍民戰鬥,怎可隨便離開?還是讓女兒突圍求援吧。”父親知道女兒從小跟著自己習武,早就練出了一身好功夫,但是她畢竟隻有十三歲,還是個孩子啊。便喝斥道:“小孩子家口出狂言,你以為出去搬兵是鬧著玩的嗎?還不給我滾回後院去。”灌娘急了:“襄陽危在旦夕,難道我們都等死不成?灌兒雖然年幼,卻有破敵妙法。”
荀崧不以為然地說:“那你就說說看,是何妙法?”
灌娘說:“叛軍攻城太急,已經疲勞不堪。我已經觀察到了,他們白天組織還算嚴密,到了夜間,防守便鬆弛了。我隻要帶領少數武藝高強的軍士,乘其不備,深夜突圍,又有何難?女兒十三歲已不是小孩子了,當此危難之時不能為父分憂,生我何用呢。”“平時倒真小看這丫頭了”。荀崧暗自感動,但還是擔心地說:“兒啊,那杜曾十分驍勇,你沒想過如果衝不出去,不是白白送了性命嗎?”灌娘說:“無人出城求救,早晚隻會一死,不如拚一次,萬一成功還有活的希望。”荀崧便不再言,下令選拔精悍驍勇的軍士,隨灌娘突圍。深夜,灌娘手執利劍和十幾個武士騎馬衝出城外。敵軍都在睡大覺。等巡哨的發現時,他們已衝出包圍,急馳而去,很快到了宛城。援軍齊發,飛馳襄陽。荀崧見援兵已到,率城裏守軍衝殺出來。杜曾兩麵受敵,雖奮力抵抗,仍傷亡慘重。他見勢不妙,倉皇撤兵而去。
襄陽城恢複了往日的寧靜。滿城的人都在傳誦荀灌娘的英雄義舉,誇灌娘是個勇敢的姑娘。灌娘的英勇事跡因而被寫入《晉書》,流傳千古。荀崧親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將軍石覽和周撫,感謝他們的援救。石覽將軍拉著荀灌的手,對荀崧說:“您有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好女兒,真是令人羨慕。”周撫也說:“襄陽解圍,百姓得救,小荀灌是有功之臣,可敬可敬!”人們不會忘記灌娘,千百年後,仍然在此立碑紀念。
夫人城
會議間隙,舉辦方組織我們到襄陽古城牆遊覽,從小北門“臨漢關”登城,一路徐徐而行,來到夫人城。導遊小張是個靦腆的小姑娘,但講起夫人城的故事,卻如數家珍,她為我們講了一個悲壯感人的故事。在襄陽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城外城,與襄陽城緊緊相連。城牆高兩丈餘,周長約十餘丈,城牆朝北的一麵上方正中有一碑刻,上書“夫人城”三個大字。這城牆、碑刻係清代同治二年襄陽人民為緬懷韓夫人所築。它記載著東晉時期苻堅派兵十幾萬,分三路進攻襄陽。時朱序守城抗敵。朱序之母韓夫人登城巡視,檢查戰備,察看敵情,看出城西北角為薄弱之處,急需加強。因朱序忙於全麵防務,她即率領城中婦女,夜以繼日在城西北角內側加修一道城垣,長20餘丈。不久,該處舊城果然坍塌,晉軍移守新城。後來,由於都護李伯護充當內奸,城破,朱序被俘,韓夫人下落不明。所修之城,後人稱為“夫人城”。夫人城不僅本身是名勝古跡,還是觀賞山、城、洲、水的最好之處。
為了紀念韓夫人築城抗敵之功,後人稱此段城牆為夫人城。明初在此擴建長24.6米、寬23.4米的子城,後世多次維修,上勒石額“夫人城”,並立有“襄郡益民勝跡,夫人城為最。我們一行數十人在此遙望“長虹臥波”,憑吊古時的偉人,紛紛合影留念。
米公祠
會議結束後,舉辦方組織我們到漢江對岸遊覽米公祠。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的故居在襄陽,米公祠是為紀念米芾所建的祠宇,坐落在樊城櫃子城上,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臨漢關”遙遙相望。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於元,擴建於明,後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始,先後由米芾後世子孫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芾世稱為“米襄陽”。米芾與蘇軾、蔡襄、黃庭堅合稱“宋四家”,以“米點山水”繪畫技法著稱於世。米芾故居——襄陽米公祠因此成為藝術聖地。襄陽市大力打造“米芾書畫”品牌,擴建修繕了米公祠,每年投入60多萬元專項經費舉辦各類書法活動,把書法藝術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學體係。襄陽市於2011年獲得了“中國書法名城”榮譽稱號。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築群體組成,中軸為主體建築亭、拜殿、碑廊、寶晉齋、仰高堂,總占地麵積為一萬二千多平方米。殿堂裏珍藏陳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跡和石刻。拜殿、寶晉齋內懸掛的匾額、楹聯琳琅滿目,“顛不可及”“妙不得筆”“與孟鹿門號兩襄陽書傳千古,共蘇黃蔡稱四巨子顛壓三人”等題詞,是後人對米芾書法及品格的高度評價。中軸兩側為東、西石苑,苑內亭、台、榭、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遊魚滿塘。廊壁陳列著米芾、蘇軾、黃庭堅、蔡襄等人書法石刻一百多塊,以及當代著名書法家為米公祠留下的墨跡石刻三十多塊。這些書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每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人到此參觀,弘揚了中國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宣傳襄陽,創建文明城市起著重要的作用。祠堂庭院清靜,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銀杏參天,給人以清靜幽深的感覺。米芾攻詩文,擅書畫,尤善長行、草,史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美譽。米芾繪畫染山水,獨具一格,被人稱為“米氏雲山”。米公祠原為米家庵,是米氏家廟,始建於元末,明代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並摹刻碑碣30餘通。除仰高堂的重簷歇山式外,其餘均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牆四柱三間五樓式牌樓,每樓簷下置鬥拱,起支撐和藝術裝飾作用;牌樓兩邊額枋置有人物八仙圖案,玲瓏別致,莊重古樸。新建的碑廊和東、西兩苑內鑲有米芾、黃庭堅、蔡襄、趙子昂及近現代書法家的書法石刻100餘通,為華夏米芾書刻的藝術寶庫。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襄陽古城,行色匆匆。但城南的曆代詩人撰寫的詠唱襄陽的詩詞,給我很深的印象。那沿街修剪整齊的樹木,如同造型優美的巨大盆景。在襄陽,空氣永遠是那麼新鮮,人們看起來那麼悠閑。這裏真是一個值得再來遊覽的好去處。他日有暇,必將再來此地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