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良:我的糊粥情結
一天,一位文友到我家做客,我自然殷勤招待。酒畢,吃饅頭時,妻子端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玉米糊粥,放在他的麵前。文友有些詫異,說:“你們家還喝糊粥?”我笑著說:“我家除了喝麵條、吃餃子的時候不喝糊粥。平常,一天三頓飯,頓頓都少不了糊粥。”文友是新泰人,沒有喝糊粥的習慣,麵對眼前的糊粥,似乎有些不知所措。我說:“如果你不願意喝糊粥,我給你倒碗水。我不騙你,這加菜葉的鹹糊粥,我想你絕對沒有喝過,可好喝啦!”那天,妻子燒的玉米糊粥,裏麵加入了菠菜、鹽和雞精。金黃色的玉米粥內,漂浮著青青的菠菜葉,煞是誘人。在我的誘惑下,文友終於下定決心,端起了碗。剛喝了幾口,就讚不絕口,一碗糊粥不一會兒就見了底。朋友放下碗,竟然又要了一碗糊粥。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寧陽縣中部山區,老百姓家,基本上都是一天三頓喝糊粥。在外地工作的寧陽人,幾乎毫無例外地保留著喝糊粥的習慣。我在新汶礦區工作多年,認識很多在礦區工作的寧陽籍老鄉,家家都有玉米麵、小米麵。每次到老鄉家做客,都能見到熟悉而親切的糊粥。我在寧陽老家生活了二十一年,可以這樣說,我就是喝糊粥長大的,對糊粥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我家的家常便飯是:吃地瓜麵和玉米麵兩摻和做的窩頭和餅子、就鹹菜疙瘩、喝糊粥。平常很少吃菜。飯桌上,唯一花樣翻新的就是糊粥。糊粥按品種來分:有玉米麵糊粥、小米麵糊粥、高粱麵糊粥、大米糊粥,小麥白麵糊粥。按口感來分:分淡糊粥和鹹糊粥。淡糊粥就是不放鹽不放菜葉的糊粥。淡糊粥,適合放綠豆、豌豆和在石碾上壓扁了的黃豆扁子。鹹糊粥除了放鹽,還要放菜葉。糊粥中的菜葉可謂豐富多彩。蔬菜類菜葉有菠菜、白菜、芫荽(香菜)。莊稼菜葉有地瓜葉。樹葉有槐樹葉。野菜葉有薺菜、灰灰菜。我最喜歡喝母親做的放了灰灰菜或芫荽的鹹糊粥,灰灰菜入口滑溜,芫荽糊粥爽口。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村的農民還是集體勞動,麥忙秋收時節,生產隊社員下午在田野裏勞動收工很晚,生產隊為鼓勵社員的勞動積極性,便在生產隊場院裏架起直徑一米半的大鐵鍋,鍋下是熊熊燃燒的樹枝,燒玉米麵加綠豆的糊粥,簡稱綠豆糊粥,免費供社員和社員家屬喝。我清楚的記得,有一年秋收,我端著空碗去生產隊場院。走進場院門,我赫然發現,明亮的月光下,院子裏,男女老少二三十人,或蹲或站,每人手裏都端著碗,呼呼嚕嚕的喝糊粥。一個個白瓷碗,好像貼在人臉上的口罩。那場麵,極其壯觀,又極其溫馨。大鐵鍋在一棵棗樹下,樹枝上掛著一盞帶玻璃罩的煤油燈。我走到大鐵鍋前一看,嗬,鍋裏還有一大半呢。我用長長的木勺把糊粥舀進碗裏,然後端著碗,走到人少的地方喝。由於我來得晚,糊粥不熱不涼,正適合喝。糊粥是當年剛摘的新玉米做的,黏黏糊糊,口口噴香。糊粥中的綠豆都熬開了花,含在口中,又綿又軟,輕輕一嚼,就哧溜滑進了喉嚨,那感覺舒服極了。
社員們喝糊粥,也不閑著,三五成群地說閑話,今年的收成啊,國際國內的大事啊,誰被誰家的狗咬了腿啊……後來,不知誰提議,春生、國慶和新華打賭喝糊粥,誰喝的最少,給喝的最多的買一盒大前門香煙。人們都圍攏過來,饒有興趣地觀看喝糊粥比賽,有人拿木勺專門舀糊粥,有人負責記數。這三個小青年都站著,雙手捧著碗,低下頭,嘴唇剛湊到碗邊,碗就跟著頭向上呈弧形揚起,一仰脖,一碗糊粥就沒了影。喝糊粥最快的要數春生,春生長得又矮又胖。一碗糊粥,他從端起碗開始喝,不到十秒鍾,便放下空碗,那速度簡直像往臉盆裏倒水一樣,引得大夥陣陣喝彩。最先敗下陣來的是國慶,國慶長的像瘦猴,喝了五碗糊粥,便宣布不喝了,說他快撐死了,說他寧願買大前門也不喝了。人們都笑了起來。春生和新華還在摽勁,都想得到大前門煙,隻是喝糊粥的速度明顯都降了下來。最後的結果是,春生喝了九碗糊粥,新華喝了八碗糊粥。春生拿著贏的大前門煙,咧著嘴,一個勁兒地笑。春生長得又矮又胖,大夥都說他是天生喝糊粥的材料,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大糊粥肚子。那天晚上,我喝了三碗糊粥,肚子撐得溜圓,像個西瓜。我回家時,走路都不敢走快,怕顛的肚子疼。時隔多年,一次,我回老家遇到五十多歲的春生哥,說起當年在生產隊喝糊粥的往事,春生哥笑著說:“別提啦,我那天晚上,肚子難受了半夜,光跑茅房尿尿,就跑了五趟。
喝糊粥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點,吃幹糧時,喝糊粥,可以幫助食物下咽,可以潤肺潤胃潤腸,可以減緩身體水分快速流失。我的妻子是聊城臨清人,過去沒有喝糊粥的習慣,自從嫁給我以後,受了我的影響,很快就喜歡上了喝糊粥。現在,如果有一天沒有喝糊粥,她就像丟了什麼東西似的。
由於酷愛讀書,在閱讀的大量曆史類圖書中,我發現,我國曆史上每當發生旱災水災的災荒歲月,政府為防民變,都會在災民聚集的地方開倉放糧,架鍋熬粥施粥,賑濟災民。試想,一個饑寒交迫的災民,能喝上一碗滋潤胃腸的糊粥,心中該是多麼的溫暖啊!中國人喝糊粥的傳統源遠流長,即便是現在,還有很多地方的人保留著喝糊粥的習慣。喝糊粥絕不是寧陽人的專利,它應該是中國古人發明的飲食習慣。我想,無論社會怎樣變化,一些有益的習慣,都會有人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