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的未來 ——張雙全教授低碳觀的分析
就目前中國能源開采與利用的現狀而言,實現低碳生活可謂任重道遠。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層麵的突破與飛躍性的發展並非難於移山,我們有理由期待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段內,能源低碳利用無論在技術還是成本方麵都可以全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低碳的未來僅靠國家資金投入促進科技的進步來支撐,顯得未免過於薄弱。那麼我們應如何實現對低碳未來的合理定位?我們就這一問題對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張雙全教授進行專訪,而張教授的低碳觀念的確入木三分,引人深思。
“從我個人觀點來講我們現在要大力關注的是怎樣和諧的與自然相處,中國人存在的問題不在技術上而在人的觀念上,中國麵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層麵人的理念問題。如果沒有全民文化層麵緊迫感的提高的,問題是不能徹底解決的。”引用這段話,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張雙全教授的低碳觀,以及低碳的未來究竟應當如何發展這一問題的答案。如果文化層麵人的理念得以根本扭轉,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不能隻局限在實現個人的利益,更要關注他人、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低碳發展的未來將是一片光明。能夠真正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並人人身體力行之,產生的力量將是任何技術的突破所不能比擬的。
低碳發展是社會每個成員共同的事業,隻有真正身體力行,形成合力才能推動低碳的發展。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低碳的未來完全取決於社會成員對之理解以及樂於踐行的程度。借用央視公益廣告中的說法:“1000公斤廢紙回收利用可以生產700公斤新紙。”分類投放垃圾也是低碳生活的一個縮影。人們如果都認為低碳發展是科學家的研究事業,而個人在生活中肆意妄為,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那就真的是社會的悲哀。我們引用一些日常生活的一些低碳數據:“如果全國家庭都使用節能空調,一年可節約用電3300000000度,相當於少建一個600000千瓦的火力發電廠,還能減排溫室氣體3300000噸。一隻11W節能燈的照明效果,相當於60W的普通燈泡,每分鍾比普通燈泡節電80%。如果全國使用12億隻節能燈,節約的電量相當於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這樣的數據統計之多數不勝數,根本不用高端的技術突破,社會上的多數成員早就明白低碳生活的涵義,隻是自己不願真正的在日常生活中去身體力行。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心態,低碳生活還從何談起。
低碳發展的未來根源就在文化層麵,即價值觀的選擇。我們迫切需要全民文化層麵緊迫感和自覺性的提高。資源是全世界共有的,如果人隻關注自己必然會加速資源的消耗和枯竭,必然對別人的生存狀態造成影響。低效能源和高效能源的價格差沒有拉開,導致一些人願意使用低價產品,中國人大量的偷工減料,產品質量低劣壽命短造成大量的資源消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反省的。浪費是可恥的,但是在某些人眼中卻成了有錢的標誌,這是令外國人深惡痛絕的行為,一些國人在外國的浪費行為嚴重影響中國的形象。很難想象深受幾千年儒家思想熏陶的華夏禮儀之邦,文化層麵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盡然退化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蔓延,往往使有些人不顧他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以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這種社會惡劣氛圍是導致國內低碳生活難以實現突破的根源。不用談技術的進步可以帶來多大的資源節約和效益,如果把這些社會上浪費的資源節約起來帶來的效益將是巨大的。美日等發達國正在往海裏儲存資源以備將來利用,而我國則瘋狂地開采、大肆的揮霍,一旦能源枯竭後果將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全民文化層麵緊迫感和自覺性的提高,認識到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價值觀。先汙染後治理和先浪費後節約的思維都是必須徹底拋棄的。企業和個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該深刻認識到個人永遠不能超越集體而存在,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隻有每個社會成員樂意而為,從內心的文化層麵上真正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我國低碳的發展才能不斷進步。
張雙全教授在低碳方麵的見解和觀念道出了我國低碳發展的真正問題所在。技術和資金方麵隻是物質上的不足,並不觸及到問題根源,我們完全可以確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突破性的改進。然而文化層麵人的理念卻是深入內心,是低碳問題的根源,更是支撐低碳未來發展的根基。如何下大力度實現社會文化層麵和成員價值觀念的根本扭轉,促使低碳觀念深入人心,形成“低碳生活人人有責”的良好風氣,真正發揮道德的約束力和信仰的指導性自覺性,引領社會低碳風尚,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全民文化層麵緊迫感的提高。唯有如此,我們的低碳事業才能穩步前進,真正實現科學發展觀的美好夙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低碳的未來才能是光明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