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光:管理的兩個必要條件
白曉光:管理的兩個必要條件
記者:白曉光
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當前,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的一些管理學著作或管理教科書中,也對管理有不同的定義,如:"管理就是由一個或者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活動。""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製等活動的過程。""管理是籌劃、組織和控製一個組織或一組人的工作。"
“給管理下一個廣義而又切實可行的定義,可把它看成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
傑克. 韋爾廳推崇簡約管理,他說:“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個人必須具有表達清楚準確的自信,確信組織中的每一個都能理解事業的目標。管理的兩個必要條件是:一是領導人頭腦清醒、意誌堅定,有著充分的自信;二是組織中每一個環節都發揮作用。
《道德經》中有關管理是這樣論述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聽起來很像廢話,到底為還是不為?但是細品起來還是很有玄機的!)"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強"(個人認為可以把它看成是管理者應有的素質.水被認為是天下最柔軟的物質,但是近幾年的海嘯足以證明其可怖的一麵.所以管理者也不要總是盛氣淩人的,沒完沒了地發號施令,但同時又不失威信.聽起來也比較難.)"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信不足焉,又不信焉."(它雖然不是管理手段,但是可以用它來監控或反饋管理的成效即就是員工對管理的意見).
根據老子的觀點,管理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管理的核心是達到目標,管理達到目標的手段是運用組織擁有的各種資源,管理的本質是協調。可以說,不會協調的管理,是達不到企業願景要求的。管理的過程中,組織必須形成有序自然,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群體或者組織,總要圍繞核心做一件事,由此決定了在各個環節上應該什麼時候做到程度,這些,用不著管理者指東道西。較為貼切的例子是一個交響樂團,號手也好,小提琴也好,他知道到了那個環節他應該做什麼,用不著指揮告訴他。也就是說,當組織中的每一個崗位、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企業的管理秩序就形成了。
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有一個習慣——隨手關上身後的門。 有一天,喬治和朋友在院子裏散步,他們每經過一扇門,喬治總是隨手把門關上。“你有必要把這些門關上嗎?”朋友很是納悶。
“哦,當然有這個必要。”喬治微笑著對朋友說,“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麵,不管是美好的成就,還是讓人懊惱的失誤,然後,你才可以重新開始。”
其實,管理也是這樣,記得隨手關上身後的門,學會將過去的錯誤、失誤通通忘記,不要沉湎於懊惱、後悔之中,一直往前看。這時你會發現,我們在每一天裏重新誕生,每一天都是我們新生命的開始。永遠激勵自己向前走,不管以前有過多少榮譽和挫折,關上身後的門,一切從新開始,更能振奮人心,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一條路來。拋棄舊的,迎接新的,這是因為,管理是一個體係,是一個係統工程,有效益的管理才是科學管理,科學管理才能創造效益。如果在管理中,總是記著失誤,總是記著別人的缺點和毛病,怎麼去調動人的積極性呢?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常常徘徊於兩難境地:是遏製還是催生下屬的欲望?因為貪婪的欲望,會造成管理的失誤,因此,管理者必須正常解決奉獻與回報、付出與得到的關係,讓能者有地位、有待遇。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有想法的人,才能不滿足現狀,才能創造出更新的管理模式,管理之術可以與時俱進,管理之道卻要有相當的沉澱和積累。管理之道,可以歸結為如何理解人,如何關心人,而不是整天想著琢磨人。如果一個員工群體,滅絕了所有個體的欲望楞要整出一個“群體意誌“,這個群體離死亡也就一步之遙了。做企業管理,最難管的,不是想法特別多的群體,而死水一潭、缺乏激情的群體。當拿破侖說出“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話時,他已經掌握了把戰士化為戰鬥力的法寶。
目前,我們少數企業活力不足,缺乏競爭力,實際就是每一個細胞缺乏活力,缺乏個性的張揚。張揚的個性之間的碰撞,正是企業競爭力的不竭的源泉。
山東龍口礦業集團龍福公司工會 1506387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