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光:學習是思維的深化過程
學習是思維的深化過程
記者:白曉光
學習是實現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知識豐富的人,常常把常人看來不相關的兩件事聯係在一起,常常通過類比聯想,找出事物的本來麵貌和發展方向。聯想的基本條件是要有一個廣博的認知。
看書是學習,實踐是學習,遊曆是學習,娛樂也是學習,吃苦是學習,歡樂是學習,走路是學習,反思是學習。總之,學習在生活中每時每刻得到體現。
一、 學習的方法
古人常常把學習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實際生活中,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學習方式。沒有不知道學習的人,卻多有不能找到適應自己學習方式的人。作家喜歡通過寫作學習,科學家喜歡在發明創造中學習,音樂家喜歡在大自然中學習,教育學家喜歡在講說中學習,工人喜歡在實踐中學習,農民喜歡在四季的變化中學習,學生喜歡在書本中學習。拋開這些習慣,學習就是一個思維的深化過程。
學習即要看、聽、寫,背誦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中國曆來有“博聞強識”的治學之說。梁啟超為學生講解七千餘字的《治安策》,且講且背,並不看書。魯迅先生為了背誦一篇文章,不僅朗讀,而且動手抄寫一遍,以此加深印象。北宋楊時仰慕程頤的學問,到洛陽拜程頤為師。當他到程頤家中求教時,程頤正靜坐睡覺。楊時求學心切,又不敢驚動老師,便肅立門外等候。當時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待程頤一覺醒來,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後來,人們就用“程門立雪”來比喻學子畢恭畢敬就學師門。
學習通過思維深化,必須讓事物靠近自己,學習不急於做出判斷。因為,作用、反作用有時會同時發生,要使外界的刺激與自己的反應有一定的間隔,這是需要一點意誌力的。學習必須想:要以直覺、幻覺、夢覺、類比、概括來思考。人的思維目的性很強,具有跳躍性。一個刺激發生,人會躍過很多中間環節,直接做出是否合乎需要的判斷。學習必須寫:學習用筆、用鍵盤、用圖表去深化學習的內容。寫是看與思的繼續。真正深入的看也思,是在寫的過程中完成的。人隻有在想把一個事物表現出來的時候,都會更專注於一個方麵,觸及這個事物的深層次。學習必須要行:學習行知,學習在實踐中延伸學習過程。實踐是一切創造的基礎,也隻有通過具體的行動,知識資本才能生成和積累。
二、 學習的三種文化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隻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觀約取,標新立異。
學習的方法很多,向前人學,使自己清醒;向今人學,使自己務實;向挫折學,使自己堅強;向小孩學,使自己清新;向大自然學,使自己通達。
學習的過程中,有三種文化:前喻文化,即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即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輩人之間;後喻文化,即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並喻文化”基本特點是:全體社會成員以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喻文化雄始於前喻文化的崩潰之際,其主要原因是,伴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長輩們不再是事事精通的行家裏手。伴隨著自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逐步推翻了前喻文化中的蒙昧與無知的認識;社會人口的高流動性,社會變遷的急劇變化,使得舊有傳統已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不論是晚輩向前輩學習,還是互相學習,出發點是一致的,就是增長知識,讓知識創造財富。要想豐富自己的內涵,必須通過學習增長知識,必須抓住時間,充分利用每一分鍾,提高學習效率。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文章中這樣描繪時間的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那麼,在匆匆而過的時間裏,你收獲了些什麼呢? 要充分利用時間,必須從內心深處有想學習的勁頭,這是保證學習效果的基礎。要想學習好先得對學習感興趣,這是成功者的體會之一。
俗話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對學習有動力,自然會越學越好。同時,必須掌握好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習當中,我們的腦子裏必須有三個字——“為什麼”!牛頓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到,他問了個 “為什麼”,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開水後,壺蓋跳了起來,他問了個“為什麼”,於是他發明了蒸汽機……,所以說聰明的人懂得說;智慧的人懂得聽;高明的人懂得問。最後就是一定要勤奮,這是最重要的,連愛迪生都說“天才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隻學習不思考不行,隻思考不學習也不行。隻有將二者 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 的辯證關係。
山東龍口礦業集團龍福公司工會 白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