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禮鵬:自學考試助我成長
學生時代的我們,每個學期的每次考試排名,都是顯現成績好壞的標準之一。對於考得好的來說,那是炫耀自己的好機會;對於發揮不好的來說,那就是等著批評挨罵請家長的“艱難”歲月。現在,隨著教育體製的改革,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已再次重申學校考試不能排名。也許,這一改革對於學習成績好的來說,炫耀已沒有好時機;但對於成績差的來說,那就是一個好的信號甚至說是福音。
離開學校已快十年,回想起學生時代的每次考試,自己在班上乃至年級的排名,那是一個躲閃和回避。雖然自己不是年級墊底生,也不是“顯赫”的班幹部,但慶幸自己不如意的成績還沒有拉到班上平均成績的後腿。
由於家庭的困難不能讀高中,夢寐以求的大學成了我一直向往的學府,但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大學夢在學生時代就破滅。
不讀高中,何來大學?
就這樣,我“決然”選擇了當時還算“保險”的中專學校,毅然訣別了高中。
那個時候的中專,也許算是窮人家的“保險櫃”。對於我來說,興許還能搭上所謂分配的“末班車”。然而,在進入中專學校讀書後,隨著“包分配”教育體製的打破,每當畢業季節,看著師哥師姐們在為各自的前途忙碌奔波時,一顆曾經積極向上的心碎了。沒有了分配,“保險櫃”已不保險,師哥師姐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泄氣?退學?還是一如既往學習?擺在自己麵前的路,不知如何走。
惆悵之際,知道學校一個同鄉來的學長很是喜歡看書,在與他閑聊後得知,他的家庭同我一樣。為了家裏省錢,更為了充實自己空虛的中專學習生活,他與成人高考擦肩而過,在校園的角落裏讀自學考試書籍。他告訴我,自學考試雖然都以60分為合格標準,但如果沒有時間翻閱自考教程、沒有細心細致下苦功夫,那考合格很艱難,並且考畢業一個專業至少要考十幾個科目。他還告訴我自考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自考,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曆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證含金量高於成人高考、函授,僅次於全日製高等教育下的畢業證。但大多數選擇讀自考的人,都是想增長知識、或者說是想圓大學夢的窮人子弟。經過他的介紹,我了解了自考的真正含義。
我沒有猶豫,在他的指引下,我到書店提前購買了自考書籍,像他一樣起得很早,在宿舍床鋪上或校園角落裏看、記、背……日複一日,付出終有收獲,在中專畢業證還沒有到手的時候,自學考試大專畢業證已向我招手。看著其他同學在為中專掛科補考著急時,那羨慕的眼光、那種樂滋滋,也許隻有“自考人”才知道。
自考,圓了我的大學夢。選擇自考,充實了空虛的中專生活;選擇自考,增長了自己的知識;選擇自考,更為後來我在工作上知識吸納和更新做了鋪墊。
中專畢業後,麵對早已打破分配工作的格局,在林林總總的中專畢業人群中,就業猶如現在的大學生一樣艱難。也許是心理的作用、也許還沉浸在西南邊陲小鎮上“統招統分”的喜悅中、也許是還沒有接受“打破鐵飯碗不分配”的現實。就這樣,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接連而來,在這樣的背景下,麵對當時讀中專就是“混”的來說,頭腦裏的“有知”“無知”竟然成了當時“敢不敢”報名的參考。現在看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於曾經考試落敗的他們,通過自己的補課,現在大多成了小有名氣的商人或企業家。想想昨天,看看自己,讀書,也就那麼回事兒。
也許人各有誌,各人理想不一、智力不一、平台不一、起跑線不一、後天的發展也就變得不一樣。就自己來說,如果沒有自學考試的輔助和支撐,也就沒有自己自認為“充裕”的知識。當然,就選擇來講,能在空閑之餘寫寫畫畫,不可否認,都是自學考試對我的指引和幫助。自學,成了我學習工作的動力源泉;自考,也成就了我的今天。
現在看來,生活中到處都是熟悉與陌生交織、溝通和閉塞相容,社會的大學校裏我們很難尋找到指引我們的導師。是啊,社會本來就是個大學堂,我們每個人都是學生,也是老師。而現實工作中,每看到一些“推推嚷嚷”以百般借口搪塞的“工作”時候,我就想,如果我們都多些自學、多些思考、多些溝通和交流,少些“不懂”“不會”甚至“不聞不問”,那不管是工作或學習,對於一個小集體,乃至一個單位、一個大企業,進步不就更大?發展不就更快?和諧的氛圍不就更濃了嗎?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我們不足為奇。但我也納悶:誰生來俱會?就懂?自學,那不也是一種提高、更新和掌握知識的渠道嗎?
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