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文:露天看電影的年月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看場電影那是十分難得的,回想起來,不由升起一種特殊的情感。
每當村裏放電影,大隊書記會在高音喇叭裏大聲喊道:“各家各戶注意了,今天夜裏放電影!”這時村裏立即就像炸開了鍋,人們奔走相告,疲憊的臉上掛滿了笑容,尤其是我們這些半大孩子,書也讀不進了,學校早早放了學,那高興的勁兒,竟把村裏的雞狗鵝鴨驚得到處亂跑,不吃飯就在場院裏搬石頭占地兒,這時大隊的麥場裏開始豎杆子,掛銀幕,大人們也早早收了工,有的還去邀請鄰村的親戚也來看電影,此時才覺得太陽走得太慢。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了,發電機開始發電,電影機子也安上了,這個時候大隊書記就開始講話,內容就是牢記階級鬥爭,抓革命,促生產之類的,等他囉嗦完,還要先演《新聞簡報》,比如有西哈努克親王訪華之類的,最後才開始放正片。這個時候人們都靜下來了,專注地看著電影,最前邊的是小孩子,中間是大人坐著,後邊一般是站著的年輕人,最後的人是踩在板凳上,銀幕的背後一般是老人,周圍的屋上、牆上、柴火垛上也站上了人。電影大多是看過的舊片,因為新片子要先在公社放映,等輪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的時候,年輕人大多都看過了,這個時候電影一邊放,他們一邊解說,顯得很神氣,記得電影有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第八個銅像》,朝鮮的《賣花姑娘》《蘋果熟了的時候》,蘇聯的《列寧在十月》,還有國內的許多戰爭片,比如《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還有那八個樣板戲。
那個時候雖然就那幾部電影反複演,裏邊的台詞幾乎都背下來了,但還是餘興未盡,這村子看了那個村子看,沒有說看夠了的時候。每逢有新片子,放電影的就跑片,就是先在公社駐地演了,連夜再去其他村子演,我們這些孩子就跟著片子跑,看連場,到第二個村子的時候,已經接近半夜,但是村裏的人們都耐心地等著。夏天看電影就怕突然下雨,一般小雨,人們給放映機打把雨傘照樣能放,但是如果天氣驟變,電閃雷鳴,就難以放下去了。不論雨多大,隻要電影不停,誰也不會走的。冬天看電影就不舒服了,開演前或者換片子的時候,孩子們就跺腳取暖,一時間塵土飛揚。在本村看電影固然很自豪,但是去外村看電影也是一道亮麗風景,順著羊腸小道或蜿蜒山路,年輕人嘻嘻哈哈結伴而行,老年人領著孩子,打著燈籠,像趕大集一樣,我那個時候更是非常興奮,因為我從爸爸那裏得到一個手電筒,惹得同學們羨慕不已。
看電影是那個時代難得的文化生活了,有的看故事,有的圖熱鬧,漆黑的夜晚更為年輕人談情說愛創造了條件,有的看著看著,竟然成了姻緣,有的也惹出了一些傷風敗俗的麻煩。
露天看電影轉眼30年了,現在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了,打開電視機就能收100多個電視頻道,什麼樣的節目都有,喝著小酒,看著連續劇,但怎麼也找不回當年那種感覺了,回想起那個年代露天看電影的時光,十分留戀,心裏自然湧起一陣親切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