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製進口煤能否成為煤市脫困良藥?
麵對煤市困局,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救市”,限製進口煤政策出台的預兆也越來越強烈!
在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第一次和第三次煤炭行業脫困會議上,分別提到“限製進口和加強煤炭進出口管理”,在《煤炭經營監管辦法》(第13號令)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禁止進口劣質煤,從9月1日起開始執行;如今市場上更是傳言,國務院將出台進口煤征稅政策,煤炭進口關稅將從暫定0關稅升至3%,東盟國家以外不做調整。
在市場熱議這些政策何時落地時,我們需要很理性的考慮這個問題:限製進口煤能否成為解決國內煤市頹勢的“良藥”?
2008年,中國取消進口煤炭關稅之後,在短短的五年間,進口煤炭從無到有,迅速擴張。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繼2011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後,2012年中國以2.9億噸的煤炭(含褐煤)進口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一。
2013年,我國煤炭進口3.27億噸,再次刷新中國煤炭進口量的新高。隨著中國國內煤炭產業的“黃金十年”走到盡頭,進口煤炭的總量雖然不大,但對國內價格的利空杠杆作用卻非常明顯,對國內煤炭市場產生了巨大衝擊。
進口煤炭與國內煤炭相比,具有價格上的優勢。進口煤盡管售價比國產煤價格要低,但其仍有利潤空間,而國產煤現在已經進入賠本出售的階段。由於國內煤炭開采難度較高,所需人力、時間成本高,管理經營模式又不完善,而陸運成本也要高於海運成本。在國內需求放緩、市場低迷的之時,進口煤憑借質量和價格優勢對國內煤產生了相當大的“威脅”。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煤炭生產企業以及市場03manbetx 機構,都有意無意的將進口煤的影響擴大化,企望政府部門能夠限製進口煤,來給這個寒冬般的煤市帶來些許溫暖。對此,筆者並不以為然。即使限製進口煤短期內可以達到效果,但長期來說卻達不到預計目標,這是一種不理性而且短視的做法。
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的國家,煤炭在我國很長時間內仍然是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近年來也鼓勵進口資源性產品,煤炭作為中國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能源,自然也在其中。正如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董焰所言:現在不宜對進口煤開征關稅。還是要爭取多進口一些,國內的資源應細水長流,市場對進口煤炭是歡迎的,現在需要的是有關部門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
在看到進口煤衝擊國內煤市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積極的一麵。麵對國內煤價不斷下跌,煤市持續低迷,煤炭企業為維持經營,不得不紛紛進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煤炭市場化。從某種程度上,這不得不說也有進口煤“倒逼”的功勞。
並且,如果倉促限製進口煤,進口煤減少後,國內大型煤企就可以把控市場、肆無忌憚的提升煤價;當煤價抬高之後,即使有關稅限製,最後還是會擋不住進口煤的“洪水滔天”,限製進口的作用有多大很難說。
限製劣質煤進口,實際上是隱含地認定劣質煤利用技術停滯不變,必須使用高硫、高灰、低卡動力煤,方能達到減少汙染排放的目的。事實上,劣質煤利用恰恰是技術創新活躍的領域。近10年來,煤炭價格持續猛漲和政府控製汙染排放力度加大,雙重壓力已經有效地激勵了燃煤火力發電廠等煤炭消費企業的技術創新。
現如今,政府就相當於溺愛孩子的父母,而煤企就是淘氣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要給他們指明方向看清前進的道路,而不是亦步亦趨為他鋪平所有的路。為了讓煤企脫困,就限製進口煤,是不是過於的“溺愛”?
所以,限製進口煤政策需我們細細思量。“打鐵還需自身硬”,“硬”在哪裏?“硬”在煤企自身建設科學化,“硬”在煤炭市場環節協調化,“硬”在煤企退出等市場機製合理化。中國煤炭企業不經曆國際市場的衝擊,如何能有競爭力?不經曆不斷的艱苦探索,如何才能不斷前進?不經曆不斷的磨練,如何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限製進口煤,電力企業是持反對意見的。對於電廠而言,適當的采購進口,不但可以減少發電成本外,還是調節國內煤價的杠杆,是煤電談判中重要的一環,限製進口煤將影響到電力企業的利益。在政策落地前,也需要充分考慮電力集團的意見。進口煤到底該限不該限,政策製定者們還是三思而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