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金寨:水上樂園讀兩《說》
鳳凰山礦南有座大泊池,後來被改造成水上樂園,綠蔭掩映,湖水蕩漾,山水相映,水天一色,是礦山居民休閑場所。前幾年,又在此增建為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因此,環湖又多了項廉政教育功能,曆代的賢人雅士相關的警示語、寓言故事隨處點綴在湖邊。
前些日,與礦上文友遊湖,見水西有一蓮池,池內蓮葉初吐,綠意盎然,池畔有一巨碑,上用行草鐫刻著周敦頤的傳世之作《愛蓮說》。水中央有一島,島上有一亭,名“養心亭”。亭內也有一碑,鐫刻的是周敦頤的另一名篇《養心亭說》。《愛蓮說》中學就讀過,而《養心亭記》卻第一次賞見,讀之,微覺兩文有相得益彰之妙。
《愛蓮說》借蓮抒懷,勉勵自己像蓮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汙泥裏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裏洗滌過但並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卻挺直,即不生藤蔓攀附也沒有攲枝招搖。香氣散播很遠更加清幽,筆直而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褻瀆啊。這是一個正直有修養人士的象征,無論生活環境如何,出汙泥也好,濯清漣也罷,都保持自己純潔的天性,不獻媚,不攀附,用自己的形質熏陶影響周邊的人。
《養心亭說》開篇即用孟子的話,然後說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周敦頤說:“養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養心不隻因為欲望少而保留本性,大概是因為少欲可以達到無私的境界。無私則有至誠之心和完美的德性。有至誠之心,是賢德的人;有完美的德性,就是聖人。聖賢不是性格所生,一定是養心才能達到。養心的辦法大多如此,保留人的本性而已。他直接告訴人們,要做賢人和聖人就要修養心性,不能有一點兒私心雜念。
社會是個大染缸,現代社會更是物欲橫流,要保全自己的天性不被汙染是持久的修煉,要養心才能達賢至聖。認真品味這兩篇文章,異曲同工,《蓮》文說的是保全天性、《亭》文說的是更進一步的修心養性,足見周老夫子的處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