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軍:兩代人的礦工情節
兩代人的礦工情節
在煤礦生活的久了,既不向往城市裏的繁花似錦,又早已脫離了充滿鮮活泥土的鄉村氣息,心裏裝著的隻有煤礦上的事。
是單純是憨厚說不清楚,也許隻是一種習慣思維,一代人在煤礦生活是一種情節,兩代人在煤礦上生活那就不是情節了,應該是用感情來闡述,因為他有真摯和內涵在裏麵,更因為有對煤礦深深的依戀和熱愛在裏麵。
父親是五六十年代剛參加工作就來到了煤礦,他們那一代人作為老一代建礦人親力親為經曆的不僅僅是煤礦的發展曆程,更重要的是他們那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煤礦事業。有人說煤礦工人實在、憨厚、老實、本分,其實這種種的說法歸納到一起,還是說煤礦工人是大老粗沒文化。在老一代煤礦人的記憶力,這樣的概念幾乎是抹不掉的,因為他們那一代人實實在在的經曆過了,所以才覺得是真真切切的。
說道建礦初期的情景,隻要是在礦上呆過的人,幾乎都能講出好多的故事。在閑暇的時候,我也會和父親時常聊起過去的事情,因為從父親給我講的故事裏能聽到老一輩人的堅強和煤礦工人特有的堅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至今令父親印象最深的還是建礦初期的情景:剛來的時候,礦區中間是一條溝,兩邊是很深的灌木叢,山溝裏沒有人家,一條曲折延伸的靠山小路是小煤窯運煤時留下的唯一通道,路邊是一條通往溝外的山澗小溪流,最好的住房就是林業實驗時留下的幾間瓦房和一棟單麵陳舊的二層樓,還有幾孔小煤窯留下的窯洞。電路不晚上,吃的是河水,遇到下雨天,河水變成了黃泥水或黑煤泥水渾濁不堪,職工食用的水隻有沉澱後才能使用。居住條件就更為簡陋,臨時搭建的棚戶房不夠住,很多工人就租住在附近農民的家裏,由於人員少,經常性的義務勞動就成了家常便飯,當時工地上道路不是太好,運料車無法進入現場,大家就用人背肩扛的土辦法將水泥沙子、石渣和料石運到靠近施工地點的土坡上,由高處順勢向下滑,就在這樣條件下,礦就建成了。
80年代初期,采煤方式還是炮采,運煤方式是用礦車,在當時看來這樣的生產方式似乎已經很先進了,但是和現在比還相對較落後。
要說我們這一代人很幸福,那是一點都不假,我參加工作的時候是90年代初,礦區的規模已處在發展中的階段,在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先後淘汰了落後的生產設備,購置了采煤機組、優化完善了井下通風、供電和運輸等“五大”係統。在走過了機械化的初期階段以後,瑞能煤業又把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綜采引進到了生產線上,礦井采掘、通風、機電、運輸、排水、防塵、防滅火、壓風、通訊、供水施救、人員定位、監測監控等安全生產係統完善到位,各種安全設施安裝整齊到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人員配備齊全,各項安全生產管理製度健全。
其實企業發展到今天,變化最大的不僅僅是生產係統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時期,更重要的是礦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增強了,為提高職工的幸福指數,礦上先後該拓建了綜合樓,對職工的兩堂一舍進行了裝修,讓職工最為滿意的還是在機械化改造工作結束以後,井下的生產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工作環境還是設施設備都提高了,再加上公寓式的住宿條件,現代化的辦公區域和溫馨舒適的單身公寓等等這一切條件設施的改變,使職工深切的感受到了企業發展變化帶來的實惠。
剛來礦上的時候,隻是把煤礦當做一時的居住地,從來沒有當過故鄉,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對故鄉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因為有兩代人把深深的愛傾注在了這裏,如今再不思念故鄉,因為故鄉就在眼前,這裏既是家又是故鄉,因為這裏有家的溫馨,又有對礦山依依不舍的情懷,在這裏有礦工平安走過的歲月,也有礦工兄弟們一路走過留下的歡聲笑語。
單位:陝煤建司瑞能煤業
姓名:王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