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梅梅:中國人我們不能乞求
《中國人我們不能乞求》
裴梅梅
近幾年來,由東方衛視主打的大型電視真人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收視率居高不下,成為中國觀眾飯後茶餘津津樂道的話題。從2010年起至2014年,《中國達人秀》已走過四年。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中國觀眾對此節目褒貶不一,在中國各大衛視選秀熱潮日漸冷卻的今天刮起了一股強勁的“達人風”,正所謂大有噱頭,令廣電總局喜不自哉!
可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便會發現《中國達人秀》在內容設置、比賽模式與營銷方式上完全“借”用了《英國達人秀》。雖然與《英國達人》的製作公司同為FremantleMedia,但畢竟不是國人自己的創意理念,仍令人歎惋。在節目形式令人眼前一新的同時,觀眾也對達人秀選出的主流達人們產生了種種質疑。與《英國達人秀》不同的是,《中國達人秀》突出強調了感動理念,主打“淚水戰”,達人舞台也變相成為“哭窮、哭慘、曬不幸”的評比場。不可否認,初看《達人秀》,著實會為選手們的悲慘遭遇感動一把。可過多地過分地強調自己的不幸隻會加深人們對他的唾棄。誰的人生是康莊大道?誰不是從逆境中一步步走出?而又有誰沒有經曆過艱辛的付出?周國平說得好:“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這樣簡單的做人道理連初中生都懂,可節目組卻仍是一再向煽情、悲情、苦情靠攏,其勢頭不比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情節遜色,樂得瓊瑤奶奶直呼:“後繼有人了!”
拿同在2010年播出的第一季《中國達人秀》與第四季《英國達人秀》作比較,便可發現兩者的本質差異。拿評委來說,都由著名的“三劍客”組成。《英國達人》的評委是PiersMorgen、AmandaHolden與聞名歐美流行音樂界的毒舌評委SimonCowell。《中國達人》的評委則是高曉鬆、伊能靜與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拿比賽規則來看,都是選手獲得兩個Yes即可晉級決賽。節目宗旨也似乎雷同,都是旨在打破各種才藝間的隔閡,尋求有夢想、有才華的平民達人。可節目定位的突破點卻大有不同。《英國達人》是為了真正尋求有才能、會表演,屬於舞台的達人,而《中國達人》更注重挖掘達人“背後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稱悲壯的奮鬥史、血淚史。為他們附加“感情分”,從而弱化才能上的不足。隻要中國觀眾心中那道脆弱的心理防線一經突破,選手就贏得了大半個比賽,評委也就很難在觀眾一片呼聲中發出反對的聲音。如果說這就是達人秀引入中國後的本土化傾向,這樣的傾向則折射出了中國缺少真正的民間才藝表演者的尷尬實質。我們沒有必要非用淚水才能喚起國人的心理文化認同,中國的國人精神並非乞求憐憫而是自立自強。作為一個電視形象,如果他有過人的才華,不用過分宣傳他在逐夢路上的艱辛,一樣會被觀眾認可。
例如第一季《中國達人秀》中的“孔雀哥哥”薑仁瑞,為了娛樂癱瘓的妻子就自扮孔雀的舉動猶如當年賴寧救火犧牲的消息一樣一經播出就感動了祖國大江南北。再如“鴨脖哥”周彥峰,為了幫妻子實現開KTV的夢想,在毫無才藝可言的情況下勇登舞台,裝扮成一隻毫無美感的豬(高曉鬆語),最終竟獲得兩個Yes。這樣的人物應該上感動中國,畢竟那兒才是中國人的精神史詩家園。而《達人秀》是一個秀,它更多地要求的是一種表演性與藝術美與才華橫溢的舞台感染力。不得不說,當“斷臂鋼琴家”劉偉與80後rap達人壽君超Pk而劉偉最終勝出,很大部分是因為劉偉的殘疾人身份與他那句“要麼趕緊去死,要麼精彩地活著”有關。而視線放遠到《英國達人秀》,同年第四屆冠軍是spellbound.作為一個民間藝術團體,觀眾給他們投票更多地是因為他們的舞台創意,而並非他們為了贏得比賽付出的所有努力細節。莫說在中國很難找出這樣的民間雜耍團體,這樣的團體若是放在《中國達人秀》的舞台上可能一起初就被淘汰了,因為他們身上沒有太多可以炒作的“閃光點”。
然而《中國達人秀》欄目組對自己的收視率十分滿意,宣傳總監陸偉講到:“自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開播以來,獲得了媒體和社會的廣泛認同,來自各行各業的平民百姓紛紛走上舞台,用他們的質樸情感與人生感悟,感染了人無數觀眾,傳遞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廣電總局對此節目的閱評意見是:“《中國達人秀》倡導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倡導通過自己的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代表著中國主流文化與主流價值觀。”
這也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崇尚直接的藝術美感,中國人則喜歡探求藝術形式背後的意蘊。西方人求真,中國人求善。這本無可厚非,也無孰優孰劣。但看過《英國達人秀》《美國偶像》、《X音素》的人再看《中國達人秀》估計就“不忍卒視”了。就像《中國達人秀》導演所說:“盡管他們的藝術水準未能令觀察員滿意,但他們所堅持的夢想和精神依然值得尊重。”這就點到了我們現在選秀節目的瓶頸,也是在提醒中國廣電係統與中國人民,放下沉重的虛偽,擁抱藝術的真實。就像西蒙·考威爾對那些落選者說的那樣:“我也曾像你們一樣渺小平凡,為了自己的夢想艱辛付出,可我從來沒有乞求過。”
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能蒙能源長城六礦工會裴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