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測驗與點名進高校課堂
微信測驗與點名進高校課堂
郭王彪、單孟華
“同學們拿出手機,掃一下屏幕上的微信二維碼,開始測驗,每題搶答對的前3名有獎。”這是中國礦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宋迎法副教授給文法學院行政管理12級本科生上“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課的一個場景。利用微信測驗與點名,沒體驗過的同學是不是覺得自己落伍了?
微信搶答靈感源於30年前的經曆
宋所長不僅利用微信進行隨堂測驗,為激勵學生還實行微信搶答得獎環節,談及靈感來源,他告訴記者,“這恰好是距今30年前的事,1984年9月校團委舉行‘祖國在我心中’知識競賽。當時請自動化係(現信電學院)老師給設計的搶答板和搶答器,解決了在文昌電教館(現網絡講堂)舉行的決賽問題,那是礦大曆史上的第一台搶答板,七個係代表隊各有一個搶答器,我在現場負責在投影儀上展示題目,然後投射到電視屏幕。”
他表示,“撫今追昔,三十年巨變,課堂上用微信隨時可以實現那樣的過程。與舉手搶答相比,更準確規範了! ”
“大約在去年春天,我有了微信進課堂這個想法。去年秋天我建立了‘中國行管12級’微信群,課外經常能與學生交流、分享好文、釋疑解惑。上周第一次在本科教學課堂上使用微信群,使‘中國行管12級’微信群成員從51人迅速增加至78人。” 宋所長向記者介紹。
他補充道,“小部分沒有加入的學生肯定有自己的困難,也有個別學生感到網速慢、花費流量等。但總體感覺:完全可以使用微信等社交網絡,適應學生實際,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課外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未用專業軟件強迫學生綁定微信平台
記者在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醫學院、江蘇師範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的學生群裏做了關於課堂上使用手機情況的小調查,參與調查的樣本容量是150人,男生71人,女生79人,其中文管類學生44人,理工類83人,藝體類23人。
調查結果如下:98%的學生承認自己在課堂上玩過手機;42%的學生表示上課經常玩手機,其中45%的文管類學生、36%的理工類學生、57%的藝體類學生上課經常玩手機;常玩手機的學生63%表示多數時間在聊QQ、玩微信、看人人、刷微博。可以說,課堂上學生“低頭族”、“手指控”見慣不怪,手機成了老師與學生間“打不退的第三者”。
老師“鬥法”校園低頭族,高招也是頻出,如安裝屏蔽器,配備手機袋等,卻也有老師順勢而為,花費幾個月研發或花費上千元購買專業的微信軟件,要求學生賬戶綁定微信平台,進行GPS定位,掃二維碼完成簽到或使用微信上課以及測驗。
就此宋所長回應,“專業的微信軟件實行學生賬戶綁定微信平台,對學生具有強迫約束,可能老師方便些,但也會讓學生反感。因此我並沒有使用專業的軟件,隻是大家常用的微信軟件而已,更沒有強製要求大家綁定。在給MPA上課時,學生刷我的二維碼後,把姓名、學號發給我即可。隨堂小測驗是學生把答案通過微信分別發給我,課間休息時把成績統計出來。我的課堂測驗都比較簡單,統計方便。不同於傳統的方式,工作方式有變化,負擔並沒增加多少,學生很喜歡。”
國內高校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缺乏引導
就高校課堂使用社交媒體情況,記者也采訪了兩位前往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
在具有“音樂專業天堂”、“好萊塢後花園”之稱的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留學的周政告訴記者,“在美國,老師比較注重師生交流以及如何使用社交媒體的引導。我們有一個社交平台叫‘moodle’類似於教務係統,老師會把作業以及通知放上邊去。當然,學校用‘Facebook’或‘Instagram’發布活動消息,供我們選擇。老師也會通過郵件等及時為我們解疑答惑。”
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留學的單純表示,“我們上課一般也都是‘麵對麵’,除了使用 iPad 給老師發送上課小組討論的結果之外,iPad和 iPhone上課一般都是不可以用的,每個老師都會很嚴肅地跟我們講社交媒體的使用規則。”
宋所長介紹,“我去年秋季開始承擔了一個省教育廳研究課題‘社交媒體環境下高校師生關係研究’。中國高校對學生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增進師生或同學間的交流,提高學習成效和獲得更多成長幫助缺乏實用的引導和指導,往往任由學生自己探索和使用。國外高校在學生入學時就配給學校的電子郵箱,有專門的師生使用社交媒體的指南小冊子,幫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指導老師在課內外通過社交媒體與學生交流。”
老師很潮,更期待家長也能參與進來
一位體驗過微信進課堂的本科生的家長,單先生表示,“孩子把宋老師上課使用微信互動的事情跟我打電話時說了,我很支持宋老師的做法。聽說宋老師是63年生人,我比他小一歲,卻遠遠的落在了他的後邊,覺得他很潮,能與時俱進。”
單先生還表示,“我在網上看到過類似的報道,覺得也有可行性,我更期待老師可以讓父母們也參與進微信群,可以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上課情況,了解孩子身邊的朋友,從而增加與孩子的交流與感情 。”
宋所長的一位MPA學生表示,“我們畢竟二十多歲了,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課堂使用微信很好。但是對於大一新生或者更小的初高中生來說,我很擔心他們上課玩微信影響聽課質量,更擔心老師以這些信息化手段為主,讓學生變得隻會用信息化手段進行交流。父母利用學校微信群,來和老師,甚至自己的孩子溝通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卻不是每位家長都會使用微信。”
宋所長反饋,“我的一個研究生的父親就是通過他與女兒的微信好友關係加了我,我問過後他才知是某某的父親。家長進微信群這個主意不錯,若是三十人的小班授課完全可以在一個群裏,但是96人的大班課,老師可能就不好與學生及其父母一起溝通了。”
老師:微信進課堂不能做過頭
中國礦業大學周雲聖講師表示,“微信的作用不可小視:溝通便捷;全員參與;提前布置閱讀資料,避免起立回答不好時的尷尬;性格內向的學生平時發言並不積極,在微信上可以展現自己。如果效果好,我也會勇敢嚐試的。但我覺得這事不能做過頭了,課堂上,感覺最好的,還是那種用傳統方式進行思想交流,老師拋出問題,學生用心思考,相互補充,探索和建構知識。如果過於側重微信考核等,迫使學生參與,挺沒意思的。”
江蘇師範大學孫教授說:“聽說礦大微信進課堂這件事,感覺很高大上。但我不免要潑冷水了:對於一般院校,微信等社交媒體大範圍進課堂,學校資金投入不足,軟、硬件設施難以跟上;學生因經濟條件不同,手機設備不同,移動互聯網消費能力存在差距;對於老教授來說,對微信等社交媒體還很陌生,可能更不方便傳播知識。”
徐州工程學院蘇講師表示,“這種形式帶來的課堂互動氛圍,是國內很多課堂上看不到的,但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像當初一些學校引iPad進課堂,不具備操作性,老師會很難掌控。”
學生:沒帶智能機等於沒去上課
中國礦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趙怡斐表示,“導師給我們研究生建了微信群,經常跟大家分享學術文獻、研究方法以及有益的故事,收獲挺多的。微信群裏交流,感覺導師學術有深度,交流很謙和。平常有學術問題也就更便捷了,通過微信留言就行,還省話費。”
中國礦業大學阿麗耶高興地說:“微信進課堂,進行點名與測驗感覺省事很多。我最喜歡微信搶答環節了,搶答對的有精美書籍、美味鴨梨、演唱會票等獎勵,是我課上聽課、課下看書的最大動力。同學們都感覺微信搶答很是歡樂。”
徐州醫學院李傑詼諧地說:“網上的著名校園段子‘上課微信搖一搖,搖到校長啦。他讓我下課找他……’現在成‘上課微信掃一掃,沒掃到老師。他讓我下課找他……’。我覺得老師使用人人網、百度網盤、微信、QQ等課下與學生溝通挺好的。但課上還是盡量少使用電子產品吧,尤其是英語課,那還練不練口語了!”
徐州醫學院孫琦說:“現在學校不是推廣有無紙化辦公,推廣電子政務,微信測驗也是一種不錯的無紙化‘學習’,可以節約紙張。如果微信測驗能像‘課程格子’或者‘掌上課表’一樣能曬成績就好了,表現好的同學,能把‘捷報’分享到朋友圈,與朋友互動交流想必是極好的。”
徐州工程學院王鑫鑫表示,“現在的學生離不開手機,手機簽到,簽到率自然能得到提高。但是像我等自控能力極差的學生,上課再也不能帶學霸機了,不然掃不了二維碼,就等於沒去上課啊,換成智能機,鐵定是控製不住自己不去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