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一:獨行
獨行,顧名思義,即獨自孤獨的旅程。
大學便是一次獨行,離開熟悉的環境,接觸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離開父母走向自己的獨立。
獨行時必然有強大的孤獨感包圍著自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兩句便傳神地刻畫了一名歸家心切的戰士內心忐忑複雜的心情。
記得在《意林》裏看到過一篇文章《他們犯罪是因為沒有獨處能力》,文章講述了某些成績優異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忍受孤獨的折磨而走向犯罪的道路,並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極差、獨處能力更差的情況。而與此相反,美國學生在中國留學,即使中文很差,也很主動參與到中國人的圈子裏。獨處時他們也自得其樂。美國人獨自背著背包到處遊玩是十分常見的。
這些學生固然成績優異,可他們並沒有真正走向獨立。他們缺乏獨處能力,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而不知所措,最終在盲目的宣泄中墮落。也難怪有人會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而那些成功的人士,如林肯。他沒有上過大學,卻獨自學完法律課,考上律師,最終成為總統。而林肯有抑鬱症,如果不是擁有強大的獨處能力,他可能連一名普通的律師都做不了。克林頓也曾說過:“我從不在乎獨處,相反我能獨處的時間太少了。”
保羅·戈埃羅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寫到“煉金針對的是心靈而不是理智”,獨處的藝術更應是如此。周國平有一本書叫做《靈魂隻能獨行》,他強調了人應該在精神上富有並指出許多“天才”總是處於極端寂寞之中不被人所理解的。所謂“獨行”真的隻能是忍受痛苦嗎?實際上這些天才正說明了孤獨是一種境界。
孤獨並非隻是痛苦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時,誰在獨釣寒江雪?與雪為友,與風為伴,他釣到的是內心的堅守,精神的慰藉。
“學會生活,享受寂寞”是蘇打綠在《喜歡寂寞》中唱出的人生領悟。電視裏曾頻繁播放過一則廣告《讓心靈去旅行》,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孤獨其實是一種絕美的境界。孤獨時,我們遠離了喧囂,我們更能平靜下來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更適合自我溝通。許多人掌握了物理世界的規律,也很清楚別人該怎麼活,卻對真實的自我一無所知。
所以,不必拒絕孤獨,它會融入我們的生命。在孤獨中,我們可以找到曾經的起點,領略久違的感受,明白自己真正所思所想。《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則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書中,男孩曾對塵世充滿迷惘,而他的天命點醒了他,終於他踏上了自己的尋寶之路。在旅途中他遇到的各種挫折、困難、誘惑,曾使他害怕迷惘。然而在孤獨中他學會了聽自己的心講話,學會了安慰自己的心靈。更重要的,他還學會了與宇宙交流,以至於仿佛整個宇宙都在合力幫他完成天命。
獨行,不在於你是否真的一個人。途中應該悄悄與自我交流,也應敞開心扉,與沿途的風景交流。獨行,不過是一個個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人生來便孤獨。抗拒孤獨,孤獨便是難忍的寂寞,接受孤獨,孤獨便是空靈的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