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凱:解萬民之憂
穿越千年的距離,鐵青色的礁石森然聳立在江中,那是三峽迷霧般的水岸。氤氳的水汽裏傳來錚錚琵琶之音,漸漸隱出一襲淡淡的倩影。迷霧中有人在喚“解憂,解憂,該回家了。”解憂難忍思鄉之苦,年逾七十之時,上書給漢朝皇帝,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於甘露三年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
解憂,第三代徐州楚王劉戊的孫女。劉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劉戊參與同姓諸王的“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到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的苦難之中。太初二年,西域最遠的烏孫國客人來到長安,上書漢廷為烏孫王求娶漢家公主,以此延續烏漢聯盟,垂憐大王失去細君公主的悲痛,漢武帝爽快地答應了烏孫的請求。作為罪臣之女,解憂隻能含淚領旨謝恩,從此遠離家鄉。
一路的顛簸,一路的離分,一路的淚水,跨過漫漫長夜終於來到烏孫特克斯草原。沒有塞北的荒涼,有的是雨過天晴的山色。沒有幹涸的絕跡,有的是叮咚作響的山泉。當公主蓮步邁出車廂的那一霎那,烏孫的王公貴族翹足遠眺,走向蒙古包的地毯兩旁是烏孫牧民的熱情歡迎。此情此景,解憂頓時明白了,“解憂”解的不僅僅是大漢之憂,更有造福烏孫之意。
興國安邦本是男兒之事,但是解憂從未忘記她的曆史使命。不辭辛勞,到各個部落視察民情民意;每逢發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線,與各族牧民並肩戰鬥,共同抗洪救災。除了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和發展農業的活動,她還積極支持賢臣的建議,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們,開通了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和塔裏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天山南北留下了她友好往來的蹤跡,各國民眾翹起大拇指讚頌她:漢家公主的美貌賽過天鵝,愛民如子的美德天下傳頌。從此後,烏孫國走出了一條濟世安邦的興國之路,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麵如同太陽升到正午一般。
在麵臨匈奴入侵的威脅時,王廷內部的親匈奴派也大肆活動,煽風點火,蠱惑人心,主張滿足匈奴單於的要求,趕快把解憂公主交出去,否則烏孫的命運將如同危巢之卵,時刻有覆滅的危險。在這內憂外患的緊要關頭,解憂公主主動說服烏孫王團結起烏孫貴族,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給戰馬加料催膘,擴軍備戰,奮力抗擊匈奴的侵略,使匈奴大軍始終不能進入伊犁河穀,從而穩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難的歲月裏,解憂公主也是處變不驚,胸懷全局誌更堅,最終保全了中原和烏孫的聯盟。
解憂,作為漢家公主和親遠嫁烏孫國,為國家和人民的安寧獻出自己的寶貴青春。為紀念她,人們在小南湖周圍蓋起了一座小橋,取名為“解憂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