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寧:愛國熱情應長存
1935年,一個尋常的冬天,但在全國人民心中積壓已久的不滿、憤怒、反抗等一係列的複雜情緒,在12月9日這一天逐漸融合、積聚,最終爆發了出來,這便是為曆史所銘記的“一二九運動”。
就在這一天,當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傳遍整個北平時,北平的數千名學生,頂著凜冽的寒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紛紛在街頭舉行抗日救國的示威遊行活動。他們呐喊著“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兩句簡單的口號,既不畏懼凜冽的寒風,也不害怕軍警的皮鞭,雖然他們很清楚,當局者的決策是很難被這樣的遊行所改變的,自己的行為很有可能隻是白費甚至為自己帶來災禍,但學生們依舊在不斷的呐喊,用自己的行為影響更多的人。最終,他們成功了,那發自心底的呐喊喚醒了麻木的靈魂,一個新的抗日高潮被那誠摯的愛國情懷帶動起來。這群風華正茂的學生,無愧為民族的脊梁與驕傲。
曆史並非是一張單純的寫滿了字的、泛黃的書頁,並非是一塊已經化石化了的事物,更不是一段與中國未來毫無瓜葛的片段。曆史是我們的先輩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回憶,又是一段上升的旋梯,促使我們不斷向上。一二九運動早已在曆史中結束,但它所展現出的愛國精神,仍舊是那段曆史所留給後人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如今,那槍林彈雨的歲月已經過去,我們正處在相對和平的年代中。如今的中國正在積極融入世界,在麵對各種機遇的同時,自然也就麵對了諸多的挑戰,如東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問題等,麵對這樣的挑戰,我們的報國之舉不再是拋頭顱、灑熱血,而是學知識,重實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其實,無論在戰爭還是在如今的和平建設中,我們都應當保留一顆愛國之心,為的就是在我們心中安下一杆秤,一頭放著國家利益,另一端則放著個人利益,唯有這樣,國家利益才不會因個人行為而受損,愛國精神才能長久保存。
雖然,在這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愛國熱情都受著強烈的衝擊,但當我們回望曆史,看見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我們的今天所做出的無私奉獻時,我們便不能對此無動於衷了。因此,我們應時刻充滿愛國熱情,為了祖國今後的蓬勃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