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鈺:錚錚鐵骨,壯我中華
初中時看了《建國大業》,震撼於沙場之上英雄兒女的拋頭顱、撒熱血。高中時看了《建黨偉業》,逐漸感受到主旋律背後豐盈的人物個性。近日,再次觀看了《建黨偉業》,愈發地思緒萬千,仿佛觸摸到了“大”人物背後那些“小”人物的心靈感受。由此,我便打算簡書三位片中人物,聊表內心敬佩之情。
蔡鍔 :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難再許卿影片中蔡鍔的第一個鏡頭,是在1913年袁世凱頒令解散國民黨之後,他與徐世昌、楊度、黎元洪等人正在商討“國體”大事,稱帝野心勃勃。而朝堂另一側的蛐蛐聲打破了緊張的氛圍——蔡鍔緊張失手打落蛐蛐罐,袁世凱略帶憤怒地走近、又轉而切換出笑麵,望著地上的蛐蛐,隻說一句“既然你喜歡這玩意,回頭送你幾隻好的”。
從電影的後續發展,不難推測出蔡鍔與蛐蛐上演的這出好戲,極有可能是為佯裝不關心政治、東渡日本作準備。說到原因,起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袁世凱自1912年成為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脹。朝著複辟帝製的道路疾進。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麵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
在東渡日本的那輛列車前,蔡鍔與小鳳仙道別時,終於說出那句“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難再許卿”。當時的時代背景,或許隻有假意擁帝這一條路才能擺脫袁世凱的監視。事實也證明,蔡鍔的選擇沒有錯。即使被世人誤解愛美人不愛江山,縱然重疾纏身,他還是到了日本,會見了孫中山,終於在1915年底重返中國,領導護國戰爭,氣得袁世凱高罵狼羔子王八蛋。一場四川戰役,最終逼得袁世凱感歎蔡鍔“真是逼死了我,辜負我一片苦心”,隨後在一片討伐聲中,結束自己的一生。
顧維鈞: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1918年11月,一戰結束,14萬化工浴血奮戰為中國贏得了戰勝國的身份,政府派團參加巴黎和會,這是近代中國近百年來第一次以戰勝國的身份出使國際。舉國歡騰,歡送代表團的人民擠滿港口,人們期望著能收複山東,但往往事與願違。當時在場的顧維鈞,看著拳拳盛意的民眾,隻輕輕告訴一旁的梁啟超“弱國無外交”,但“於國於民,我會盡力的”。
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外交失敗的消息終於傳回國內。國內群情激昂,身在凡爾賽宮的中國代表團顯得有些孤立無援。在簽訂合約的那天,顧維鈞憤然上台,擲地有聲地質問各國代表“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人”,他很憤怒,,國人很憤怒,他說,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隨後憤然離場。事實證明,亦是如此。
陳獨秀:隻身擎國難之重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秘密簽署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到日本,同在留學生總會教授新思想的陳獨秀、李大釗毅然回國,隨後,陳獨秀於上海創辦《新青年》,傳播新文化。
接受北大文科長聘書後,他與李大釗攜手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巴黎和會之初,他滿心期待著列強能幫助中國收獲應有權益。但日本卻正式提出議案,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永久交給日本,李大釗與毛澤東對其抱有的幻想給予否定,使他開始反思局勢。
五四運動之後,他為學生過早慶祝勝利而憤慨,他反問“我們勝利了麼?到了慶祝的時候了麼?胡鬧!”他獨自爬上北京新世界遊藝場的頂層四散傳單,後被警察帶走,經過98天的囚禁終獲保釋。傘下,李大釗動情地說,“陳仲甫隻身擎國難之重,當為我輩楷模,國立北京大學為有陳仲甫驕傲!”
隨後的建黨進程中,他與李大釗一同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領導作用,我便不再一一累述。隻是每每想起這位人物,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天台上那毅然決然的身影。
蔡鍔的無奈,顧維鈞的氣概,陳獨秀的激昂……透過一個個在電影中細化出的人物,革命背景下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造就了今日中華的脊梁。壯我中華,少不了他們那些血淚的交融,少不了他們錚錚鐵骨擲下的曆史回響。今日吾輩少年,豈能貪圖享受?曾經在心中痛罵過無數次的軍訓,又算得上什麼呢?
從曆史中反思教訓,從電影裏展望未來。主旋律或許顯得單調,但曆史,還是需要細細去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