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泉:關於一塊歙硯年代的推斷
近日,在桂林古玩市場巧遇一塊歙硯,自帶一大葉紫檀木盒,木盒上蓋木刻銘文如下:“順治十一年貢品”;中上木刻方框內“順治禦覽貢品”。中隸書雕刻“香葉草堂”,右“曹聖士秋雅玩”。從外觀看,可謂是古硯珍品。
該硯為長方形,長21厘米、寬8.5厘米、厚2厘米。上部刻詩文,下部為硯池。其上刻詩文為唐代詩人李頎《送魏萬之京》一詩中的前四句:“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其字體為行楷大意是:“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雲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硯台和木盒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就這麼多,借助這些信息,我們也許可以推斷一下這塊硯台的年代,以及它包含的曆史文化知識。
當然,首先從“人”入手。經查閱有關資料,關於“曹聖士”,確有其人。據福建省清流縣誌記載:“曹聖士,江南大倉(今江蘇省蘇州市)人,順治十一年歲貢,順治十一年知福建省清流縣。”
何為歲貢?在封建社會的科舉製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一種。明、清兩代,一般每年或兩三年,從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讀書,因稱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這大約與今天在用人上的“論資排輩”有些類似吧。這位曹聖士“知清流縣”前,就是靠“歲貢”的方式提拔上來的。
再看銘文中的“秋”字,從字麵03manbetx
,當是關於時間的記載,意為順治十一年的秋季。我猜想,此硯或為秋季時節上貢時而做,或是此物加工製作的時間為秋季。
銘文中“雅玩”一次,顧名思義,應為:“高雅的玩賞”,即“玩”的和別人不一樣。在古代,文人雅士操弄的琴棋書畫等都是風雅之事,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常把舞文弄墨,吟詩撫琴的活動稱之為“雅玩”。硯台乃文房四寶之一,這位曹聖士知縣大人將之當作“雅玩”之物自然是理所當然了。
看到木盒正中銘文:“香葉草堂”,不由的讓人想起《香葉草堂詩存》。《香葉草堂詩存》是清朝揚州八怪的殿軍人物--羅聘的著作。
羅聘(1733-1799年)祖籍安徽歙縣,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生於揚州,卒於清乾隆皇帝同年。羅聘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撥亂反正”的年代,當然也正是清朝國富民強的鼎盛時期。羅聘與他愛妻生活在揚州彌陀巷裏的一處典型的揚州民居中。兩扇黑漆大門,進門是幽雅恬靜的一小院兒。正房是三間兩廂,前有坐西朝東的書齋三間。當年,羅聘和夫人方婉儀就是在此賦詩作畫,雅號“香葉草堂”。羅聘詩書、繪畫都很擅長,其繪畫《鬼趣圖》可謂名震畫壇,羅聘生前結集出版的詩作,即以“香葉草堂”而命名。
那麼,可否推斷,此硯台原曾經為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所藏?
該硯台當時順治十一年福建清流知縣曹聖士準備上貢或者已經上貢給大清順治皇帝的雅物。那麼,硯台是如何為清人羅聘所得?因為史料有限,所以此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可惜的是,關於這位知縣老爺曹聖士的史料也太少了。從清流縣誌上隻能查到,曹聖士順治十一年任清流知縣,而順治十二年即是江南繁昌(今安徽省繁昌)方錫任清流知縣,也就是說,曹聖士在清流隻當了一年的知縣。
由此可否推斷,本硯台的年代當為清順治十一年或者更早些時候,被官宦之家收藏或雅玩之物。於雍正、乾隆年間為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之“香葉草堂”收藏,而後又流落民間。(張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