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昆昆:尊重他人,親疏隨緣
大學是每個求學者心目中的“象牙塔”,它不隻是我們所學專業的知識殿堂,還是我們搭建未來美好生活的地方。大學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它卻為我們這些久居父母羽翼下的學子提供了提前接觸社會、與不同人打交道的重要機會。
來到大學兩年有餘,當我回想起當初懷著憧憬與幻想初體驗大學生活的那段時光,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學是一個彙聚著各種新鮮事物與新奇體驗的熔爐。我們每天都在跟各種不同性格,有著不同經曆與地域文化背景的身邊人打交道,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方法,豐富自己的見聞、閱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與之產生摩擦、矛盾。寢室的同學往往是大學裏關係最親近的人,但恐怕也是相互之間最容易出現分歧、爭議的了。作息時間不一致、因為習慣的不同感覺自己被孤立等的一些事情都會引發個人的“公關危機”。如何妥善處理分歧關係著寢室和諧氛圍的建立,是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一個人際交往問題。
剛來大學時,因為從未住過宿的緣故,我跟寢室同學也曾發生過不愉快的爭吵,自己對於當時那種“感覺自己特別在理,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的衝動行為也深有體會,看到網絡上有關於宿舍矛盾的討論也有不少,但是更多的是關於錯在哪一方的爭論,往往於事無補。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周國平的一篇名曰《交往的質量》的講述與人交往的散文,作者關於人際關係的一句結論讓我頓悟,這句話是“尊重他人,親疏隨緣”。周國平先生在文中寫道: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這使我認識到一段關係的雙方也許價值觀會有所不同,但是應當首先做到尊重彼此的習慣,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局限,不將個人的感情淩駕於他人感情之上,而關係的親近亦或疏遠不妨交給生活去造化。這樣,每個人都能在這種關係中不拘束,顯得遊刃有餘。放寬視野,我們的社會發展到當今時代,各種不同地域的文化造就了文化多樣性,而全球化又產生了文化交流的必須性,隻有做到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彼此文化不同,才能順利開展各類事務。否則,夜郎自大式的粗俗、短淺隻會使自己為社會所淘汰。因此,在追求公平與正義的時代,互相尊重才是良好關係的前提。
一段良好友誼的產生需要關係雙方共同去維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費盡心思地去示好。“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古人對高尚友誼關係的概括,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而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所以,我們無需為親近的關係而苦心經營,正所謂“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逢”,生活總能帶給我們驚喜!
尊重他人,親疏隨緣,我想這會成為指導我今後大學生活乃至踏入社會為人處世的一種原則,願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