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煤礦礦井地質條件分類報告

在線文檔 2015-04-07 0
軟件名稱: 煤礦礦井地質條件分類報告
文件類型: .doc
界麵語言:
軟件類型: Doc
運行環境:
授權方式:
軟件大小: 1.14 MB
軟件等級:
軟件登陸: admin
作 者 :
官方網址: 官方站
程序演示: 演示
解壓密碼:
整理時間: 2015-04-07
軟件簡介:

第一章 礦井地質


第一節 區域地質概況


一、區域地質


井田位於霍西煤田喬家灣詳查區,根據《山西省區域地質誌》對區域構造單元的劃分,喬家灣詳查區所處構造單元為呂梁塊隆之次級構造單元勍香—太林南北向褶帶之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的南部。


(一)區域地層


井田所處位置為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的中段核部偏東翼。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北起蒲縣克城一帶,南到南灣裏一帶,走向北北西-北北東,其核部出露地層為二疊係,兩翼為石炭係,邊部為奧陶係,新生界(新近係 、第四係)鬆散沉積物零星覆蓋於不同時代的地層之上。區域地層分區屬山西區長治-臨汾小區,區域地層特征詳見區域地層簡表。


(二)區域構造


本井田所處構造單元為呂梁塊隆之次級構造單元勤香—太林南北向褶帶的南部,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的中段核部偏東翼。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北起蒲縣克城一帶,南到南灣裏一帶,走向北北西-北北東,出露上下古生界地層,內部發育一係列彼此平行成雁行斜列的次級褶曲,兩翼岩層傾角10~20°,核部發育一些延伸距離不長的張性正斷裂,邊部發育一些北北東、北北西向斷裂。


區域岩漿活動不發育。


表2-1 區 域 地 層 簡 表


地層單元厚度(m)岩 性 特 征


界係統組


新生界Kz第四係 Q全新統(Q4)0-30由衝積和洪積層組成,分布於河床及I級階地。成分為礫石、卵石、砂層夾粉土及粉質粘土。一般厚0-30m。分布於山前盆地、河穀、溝穀底部


上更新統(Q3)馬蘭組


(Q3m)0-25分布廣泛,岩性為淺黃色粉土、粉質粘土,具垂直節理,含鈣質結核,局部夾礫石層。山區及丘陵地帶一般厚0-25m。


中更新統(Q2)離石組


(Q2l)0-50灰黃、淺紅色粉質粘土,夾有2—3層棕紅色古土壤及灰白、灰黃色鈣質結核層。山區及丘陵一般厚0-50m。


下更新統(Q1)午城組


(Q1w)0-18黃紅、灰綠等雜色粉質粘土、粘土,夾卵石、礫石層,呈尖滅狀,含鈣質結核,山區及丘陵地帶一般厚0-18m。


新近係 N上新統(N2)靜樂組


(N2j)0-20由紫紅色、深紅色粘土夾鈣質結核組成,局部地段夾棕黃色、棕紅色粘土或亞粘土條帶,含Fe、Mn結核或薄膜。山區及丘陵地帶一般厚0-20m。含Hipparion sp. Prosiphneus Lctitherium sp Hipparion richthfeni Lynx shansius


保德組


(N2b)0-30下部主要由多種顏色的粘土、亞粘土、亞砂土、砂層、砂礫層及礫石層組成;上部由棕黃、棕紅色粘土、亞粘土及少量亞砂土組成。山區及丘陵地帶一般厚0-30m。與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觸。


中生界Mz三疊係 T中統(T2)二馬營組(T2er)520灰白、淺灰綠色及肉紅色長石砂岩為主,夾紫紅色泥岩,厚520m左右。含Purakannemoyeria youngi Sinokannemeyoria pearsoni


下統(T1)和尚溝組(T1h)200以紫紅色砂質泥岩為主,夾紫紅色細砂岩,厚200m左右。含Pleuromeia stornbergii Neoalamites sp.


劉家溝組(T1l)390以磚紅色薄板狀砂岩為主,夾紅色砂質泥岩,厚390m左右。


上古生界Pz2二疊係 P上統(P1)石千峰組(P2sh)150-190岩性為黑紫色、棕紅、鮮紅色泥岩夾長石石英砂岩,頂部含薄層石膏泥岩,厚150-190左右m。


上石盒子組(P2s)350-450以紫、褐、黃褐及杏黃等雜色泥岩、砂質泥岩為主,夾黃綠、灰綠、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岩,厚350-450m。含Chiropteris reniformis Lobatannularia ensifotia Gigantonodea hallei等。


下統(P2)下石盒子組(P1x)85-136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色砂質泥岩、泥岩夾煤線組成,頂部出現紫斑泥岩,厚85-136m。含Emglcctopteris trangularis Cathaysioptoris uhitei等。


山西組(P1s)45-76重要含煤地層之一,以深灰色泥岩、砂質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中下部含主要可采煤層,厚45-76m。含taehiopteris mccltineris.Crinus sp Lingula sp.


石炭係 C上統(C3)太原組(C3t)71-142海陸交互相沉積,為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層組成,中下部含主要可采煤層,厚71-142m。含Pseudoschllagerina texana Neuropteris ovata等。


中統(C2)本溪組(C2b)5-33平行不整合於奧陶係中統之上,底部為鐵鋁岩,其上為薄層砂、泥岩,夾1-3層薄層石灰岩及不穩定薄煤層,厚5-33m。與下伏奧陶係平行不整合接觸。含Neuropteris gigantean Dzazoaneua Vozhgalica等。


下古生界Pz1奧陶係O中統(O2)峰峰組(O2f)64-126上部深灰色薄——巨厚層灰岩。中部灰色中厚層角礫狀灰岩與泥質白雲質灰岩互層。下部淺灰、灰黃色薄——中厚層含泥質白雲質灰岩。厚度64-126m。


上馬家溝組(O2s)154-250上部灰色、淺灰色灰岩夾灰質白雲岩、含泥質白雲岩和石膏。中部灰色淺灰色薄——中厚層豹皮狀灰質白雲岩、白雲質灰岩互層。下部淺灰、灰黃色角礫狀薄板狀含泥質灰岩、灰質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厚度154-250m。含Armenoaras sp.Ecculiomphalus sp.


下馬家溝組(O2x)92-146上部灰色、淺灰色薄——中厚層灰岩、灰質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和石膏互層。下部黃灰色泥灰岩、頁岩。底部為含底礫的石英砂岩。厚度92-146m。


下統(O1)冶裏組、亮甲山組103-137灰黃色、灰色、淺灰色含燧石結核白雲岩夾燧石層底部為黃綠色泥質白雲岩。厚度103-137m。


二、區域含煤特征


礦區及周邊出露的地層有二疊係中統茅口組、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龍潭組、長興組、大隆組、三疊係下統飛仙關組及第四係。地層走向總體為南西~北東向,傾向東南,傾角6~28°,一般10~16°左右,由淺到深地層傾角逐漸變小。井田及相鄰區域出露地層特征見下表(表2-2):


表2-2礦 區 地 層 簡 表


係統組段主要岩性一般厚度(m)


第四係


(Q)衝積、殘積、坡積物等。0-10


三疊係 (T)下統(T1)飛 仙 關 組


(T1f)三 段


(T1f 3)灰、灰綠色、灰紫色,薄~中厚層狀鈣質泥岩夾灰岩、泥質灰岩。90


二 段


(T1f 2)灰、淺灰色,薄~中厚層狀、塊狀灰岩、泥質灰岩,夾鈣質粉砂岩。140


一 段


(T1f 1)灰黃色、黃灰色、灰綠色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及泥質粉砂岩。140


二疊係 (P)上統(P3)長興大隆組(P3c+d)黃灰、紫灰色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夾泥質灰岩、燧石灰岩及蒙脫石泥岩。45


龍 潭 組


(P3l)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細砂岩、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泥岩、炭質泥岩、灰岩及煤層等。263


峨眉山玄武岩組(P3β)淺灰、灰綠色,厚層狀玄武岩,上部夾凝灰岩。不詳


中統(P2)茅 口 組


(P2m)灰色,薄~中厚層狀灰岩。不詳


現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茅口組(P2m):出露於井田北部邊界外。為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狀,隱晶~細晶結構灰岩,具溶蝕現象和縫合線構造,裂隙發育,充填方解石,產珊瑚及瓣鰓類動物化石,局部見燧石團塊,厚度不詳。


2.峨眉山玄武岩組(P3β):出露於井田北部邊界外。為淺灰色~灰綠色,塊狀玄武岩,具氣孔及杏仁狀構造,含大量雜色斑紋及黃鐵礦結核,厚度不詳。其上一般有2~20m紫色、灰綠色凝灰岩與玄武岩過渡。


3.龍潭組(P3l):出露於井田北西部邊界附近。主要由淺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細砂岩、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泥岩、炭質泥岩、灰岩、煤層組成。含煤20~35層,一般28層左右,含可采煤層10層,其中全區可采4層。含腕足類及瓣鰓類動物化石,產大量植物化石,見櫛羊齒Pecopteris Brongninart SP.化石等,厚度在263m左右,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


龍潭組是典型的海陸交互相沉積,海相動物化石及植物化石十分豐富。常見腕足類、瓣鰓類、海百合、螺等動物化石,代表淺海或濱海沉積;常見大羽羊齒、櫛羊齒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種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


4.長興大隆組(P3c+d):出露於井田北西部。主要由黃灰色、深灰色、紫灰色細砂岩、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組成,中夾數層灰岩及黃綠色蒙脫石泥岩,產腕足類及瓣鰓類動物化石,見中華準全形貝Enteletina Sinensis(Huong)等,厚度一般在45m左右。


5.飛仙關組(T1f)


根據區域資料,飛仙關組地層按岩性組合及顏色變化情況自下而上分為五段,井田內出露一、二、三段,分別簡述如下:


(1)飛仙關一段(T1f1)


主要由黃灰~灰綠色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及泥質粉砂岩等岩層組成,薄~中厚層狀,微波狀水平層理,上部夾1~2層灰岩,底部夾1~4層黃綠色蒙脫石泥岩。與下伏二疊係上統長興大隆組呈整合接觸,含克氏蛤Claraia Clarai及瓣鰓類等動物化石,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


(2) 飛仙關二段(T1f2)


淺灰色、灰色,薄~厚層狀、塊狀灰岩、泥質灰岩,下部含鮞粒灰岩,夾灰紫色及淺灰綠色泥質粉砂岩,隱晶~顯晶結構,中厚~厚層狀,具鋸齒狀縫合線構造及水溶蝕現象,產腕足、瓣鰓類動物化石。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


(3) 飛仙關三段(T1f3)


灰、灰綠色、灰紫色,薄~中厚層狀鈣質泥岩夾泥灰岩,具水平層理,中下部夾泥質灰岩及灰岩3~4層,底部為泥灰岩及鈣質泥岩,產瓣鰓類動物化石。一般厚度在90m左右,地貌上多呈緩坡。


6.第四係(Q):主要為坡積、崩積、殘積亞粘土、粘土、衝積砂、礫石等鬆散沉積物。厚度一般小於10m。


二、構造


礦區位於三塘向斜北西翼中段,總體為一單斜構造,地層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傾向南東,傾角5~32°,一般10~16°,從淺部到深部,地層傾角逐漸變緩。


區內次一級褶曲不發育,礦區內及邊界附近發現斷層2條,簡述如下:


F21:位於礦區北西部界外,走向為北東~南西向,走向長度約1450m,傾向南東,傾角43°,為正斷層,落差約15m。


SF8:位於礦區西部,走向為南~東向,走向長度約9000m,傾向西,傾角70°,為正斷層,落差約100m。


總的說來,礦區構造複雜程度類型應屬簡單。


第二節 礦井地質


一、地層


井田位於霍西煤田克城礦區喬家灣詳查區中東部。區內地層出露較好,自東向西由老而新依次出露:石炭係上統太原組、二疊係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二疊係上統上石盒子組,第四係零星分布於山梁、山坡和溝底。


(一)奧陶係中統


1、上馬家溝組(O2s)


1)二段(O2s2)


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岩沉積,本區未出露。本次ZK201孔揭露41.57m,未見底。為厚層狀白雲質灰岩,具豹皮狀結構,節理裂隙和溶蝕現象較發育。


2)三段(O2s2)


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岩沉積,本區未出露。本次ZK201孔揭露厚度77.82m。上部以角礫狀灰岩為主,夾石膏條帶,裂隙及小溶洞發育。下部為中厚層狀白雲質灰岩,節理裂隙發育,有方解石脈充填。


2、峰峰組(O2f)


本組為含煤地層的沉積基底,為一套海相碳酸鹽沉積,本區未出露。


下段(O2f1) 岩性以泥質灰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夾灰岩,夾有薄層狀、似層狀的石膏層,厚53.51-67.28 m。上段(O2f2)岩性為灰褐及深灰色致密厚層塊狀灰岩為主,厚14.24-19.37 m,頂部含較多的星散狀,結核狀黃鐵礦。


(二) 石炭係(C)


⒈中統本溪組(C2b)


平行不整合覆蓋於峰峰組之上,本區未出露。厚13.90~22.77m,平均厚18.31m,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由灰色、淺灰色鋁土質泥岩、深灰色泥岩、炭質泥岩及較穩定的石灰岩、煤線及“山西式鐵礦”組成。


⒉上統太原組(C3t)


該組是區內主要含煤地層之一,為海陸交互相沉積,主要由砂岩,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粉砂質泥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層組成。K1砂岩底為本組底界,K7砂岩底為本組頂界,主要岩性和岩石組合特征基本穩定,並具有4個灰岩標誌層(K2、K3、K4、K6)和2個砂岩標誌層(K1、K5),可劃分為三個岩性段。本組厚78.80-91.00m,平均88.07m。。


⑴ 下段(C3t1)


本段自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厚29.56-33.84m左右,平均厚31.70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質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層、煤線等組成,上部含9號、10號、11號主煤層,9號、10號在井田西部合並為一層,稱10號煤層。


⑵ 中段(C3t2)


本段以K2灰岩底為底界,K5砂岩底為頂界,厚28.38-47.74m左右,平均厚38.06m。為灰岩間夾泥岩、砂質泥岩和6號、7號、7下號、8號不可采煤層或煤線等組成。


⑶ 上段(C3t3)


本段以K5砂岩底為底界,K7砂岩底為頂界,厚23.14-36.85m左右,平均厚29.99m。。主要為含菱鐵礦結核的灰色粉砂岩、粉砂質泥岩、泥岩、含豐富海相貝類等動物化石的K6泥灰岩及K5灰白色細砂岩等組成,含4、5號不可采煤層。


(三)二疊係(P)


⒈ 下統山西組(P1s)


本組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細細-中粗粒煤屑石英雜砂岩、鋁土質泥岩、灰黑色泥岩及煤線、煤層組成,屬內陸湖沼相沉積。煤層自上而下編號為1號、2號、3號煤層。K7砂岩底為本組底界,頂界到K8砂岩底。厚54.50-75.16m左右,平均厚64.83m。本組是區內主要含煤地層之一。


⒉下統下石盒子組(P1x)


由黃綠色長石雜砂岩,長石石英雜砂岩、黃綠色砂質泥岩、灰色泥岩、紫紅色砂質泥岩等各種岩石交互出現組成。下部夾煤線,上部夾雜色(紫紅、粉紅、葡萄紫、黃綠)鋁土質泥岩,具鮞狀結構,俗稱“桃花頁岩”,中部有一層較厚的長石石英雜砂岩(K9)把本組分為上下兩段,本組以K8底為底界,上至K10底,下段厚53.93~68.38m,平均60.14m,上段厚80.2m(304孔揭露)。


3.二疊係上統上石盒子組(P2s)


分布於井田西北山梁地帶,底部以K10砂岩底與下石盒子組分界。由於上部地層被風化剝蝕,下部殘留地層厚度約64.12m(304孔揭露)左右,均為上石盒子組一段(P2s1),岩性為黃綠色、灰綠色的岩屑石英雜砂岩與紫紅色泥岩-粉砂岩互層,K10砂岩為灰白色中粗粒岩屑石英雜砂岩,底部有石英質礫石和泥礫,與下伏地層衝刷接觸。


(四)第四係(Q2+3)


主要分布於井田東部,其次零星分布於井田西部、中部山梁及山坡地帶,主要為中上更新統黃土,岩性一般為黃色,棕黃色粉土和亞粘土,黃土層中多含鈣質結核。厚度0-50左右m。


二、構造


井田構造受克城—南灣裏複式向斜的控製,總體構造線走向呈北東-南西向,主體為一軸向北東,向北東傾伏的不對稱寬緩背斜,背斜軸位於孟家莊村一帶,井田大部為背斜東翼,地層傾角3~10°,靠近軸部傾角稍大,西翼地層傾角6~12°。井田西北邊界一帶為一北東向向斜軸部。通過本次工作,發現斷裂構造兩條,分述如下:


F1正斷層:位於井田西部馬峪溝東蒿坡-後紅土梁西北山梁一帶,坑下亦有揭露,走向北北西-北西,縱穿井田,傾向南西西-南西,傾角71°,斷距15-18m,斷裂帶寬45m左右,斷裂帶內岩快大小混雜,棱角明顯,呈明顯張性正斷裂特征。


F2正斷層:位於井田東部木窪嶺西-水凹泉一帶,走向北北西,縱穿井田,傾向北東東,傾角62°,斷距17-19m左右,斷裂帶寬30m左右,斷裂特征與F1正斷層類似,屬張性正斷裂。


井田主要構造見表2-3 。


表2-3 井田主要構造一覽表


名稱性質走向傾向傾角斷距


(m)延伸長度


(m)破碎帶寬度(m)控製程度


孟家莊背斜寬緩背斜北東>2000初步控製


F1正斷層3250235071015-18>300045初步控製


F2正斷層325055062017-19>300030初步控製


此外,井田內10號煤層揭露陷落柱6個,單個規模70-165×40-80m左右,其特征詳見表2-4。


表2-4 井田揭露的陷落柱一覽表


陷落柱編號位置長(m)寬(m)揭露工程


XL-110-3號采空區150802000-2004年采掘圖記錄


XL-210-3號采空區120502000-2004年采掘圖記錄


XL-3西采區回風大巷西12060西采區回風大巷揭露


XL-410-3號采空區165502000-2004年采掘圖記錄


XL-5東采區運輸大巷中部16080東采區運輸大巷揭露


XL-6行人巷南9040行人巷揭露


綜上所述,依據DZ/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附錄D構造類型劃分原則,井田範圍內地質構造類型屬簡單類型。


三、岩漿岩


井田未發現岩漿岩。


第二章 煤層、煤質及有益礦產


第一節 煤層


一、含煤性


井田內含煤地層平均總厚164.58m,含煤16層,平均煤層總厚11.1m,含煤係數6.74%;可采煤層4層,平均總厚6.72m,可采係數4.08%。其中山西組平均厚63.83m,含煤6層,煤層平均總厚2.74m,含煤係數4.29%,可采煤層1層,平均總厚0.72m,可采係數1.13%。太原組平均厚100.75m,含煤10層,煤層平均總厚8.36m,含煤係數8.30%;可采煤層3層,平均總厚6.00m,可采係數5.96%。


二、可采煤層


井田內主要可采煤層有2、9、10、11號4個煤層,其中9、10號煤層在井田西部邊界附近合並為一層厚煤層,大部為獨立煤層,2、11號煤層為全區發育的薄煤層。分述如下:


2號煤層:位於山西組下部,下距K7砂岩底26m左右。據鑽孔揭露2號煤層厚度為0.58-0.92m,平均0.72m。不含夾矸。頂板為粉砂岩、砂岩、泥岩,局部有炭質泥岩偽頂,底板為泥岩、粉砂岩。2號煤層局部有砂岩衝刷現象,在井田東部和南部沿溝穀有較大麵積的出露和剝蝕。該煤層在井田內厚度變化不大,結構簡單,屬穩定可采薄煤層。原八畝條煤礦對其有開采,采空麵積約0.45 km2,沿煤層露頭古采破壞麵積較大,剩餘可采麵積集中於井田西北部,約占井田麵積的1/4。


9號煤層:位於太原組K2灰岩之下,K2灰岩為其直接頂板,K2灰岩底麵凹凸不平,與2號煤層間距約為80m左右。9號煤層厚度為1.01-1.98m,平均1.47m,結構簡單,不含或含1層夾矸。底板為泥岩,局部有底鼓造成煤層變薄現象,在井田西部邊界附近與10號煤層合並為一層,歸入10號煤層,在井田大部分叉為獨立煤層。煤層穩定,為全區發育的穩定可采薄煤層。該煤層基本無開采,開采10號煤層的巷道對其局部有揭露。


10號煤層:位於太原組下段頂部,西部邊界附近為9+10號煤層的合並層,統稱10號煤層,在井田大部分叉為獨立煤層。根據揭露資料,厚度為1.88~5.43m, 平均3.23m。含0-4層夾矸,矸石最大厚度為0~0.0.58m,岩性以泥岩、炭質泥岩為主。頂板為K2石灰岩,分叉後頂板為泥岩、炭質泥岩,底板為鋁土質泥岩,為全區穩定可采的中厚-厚煤層。該煤層為以往後溝、馬峪溝煤礦及地方小煤礦開采的主體煤層,采空麵積統計約為4.26 km2未開拓區域主要集中在井田西北部。東部村莊壓覆麵積較大,埋藏淺,控製程度較低。


11號煤層:位於太原組下段,上距10號煤層1.10-6.14m左右,厚度為0.80-2.88m,平均為1.33m,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粉砂岩、灰岩,含0-1層夾矸,為全區穩定可采的薄煤層。該煤層基本未開采,開采10號煤層的巷道對其局部有揭露。


此外,1號、3號、7下號煤層有零星可采範圍和可采點,由於其分布零星,可采麵積小於評價麵積的1/3,厚度小或含較厚夾石,屬不可采煤層,未圈算資源儲量,其可采範圍詳見插圖3-1、3-2、3-3


井田內可采煤層特征見表3-1。


表3-1 可采煤層特征表



代煤層


編號煤層厚度(m)煤層間距(m)夾石


層數結構頂板岩性


底版岩性可采性穩定性


最小-最大


平均最小-最大


平均



西


組20.59-0.92


0.72


72.51-86.72


80.93


0.00-2.95


1.52


1.43-7.80


4.450簡單粉砂岩


泥 岩大部可采穩定




組90.90-1.98


1.470-1簡單石灰岩


泥 岩全區可采穩定


101.88-5.43


3.230-4簡單-較複雜泥 岩


泥 岩全區可采穩定


110.80-2.88


1.330-1簡單泥 岩


泥 岩全區可采穩定


三、煤層對比


(一)對比方法及依據


該區含煤地層沉積類型和特征與區域上大致相同,煤層對比采用標誌層法、地層組合特征法,層間距法、煤層自身特征法等,本區各段地層組合及煤層自身特征明顯,標誌層發育良好,層間距相對穩定,便於對比。


(二)標誌層對比


作為煤層對比標誌主要有太原組K2、K3 、K4灰岩,K6泥灰岩,K1 、K5砂岩,含菱鐵礦結核泥岩及山西組K7砂岩,下石盒子組K8砂岩,煤層,地層組合關係等。


K8砂岩


K8砂岩是劃分蓋層與煤係的關鍵性標誌層,位於下石盒子組底部。其岩性為細—粗粒砂岩,以石英為主,含煤屑及白雲母片,岩層等雜質,一般是灰白色,具正粒序,發育大型板狀斜層理,與下伏岩層多為衝刷接觸,層麵上可見大量煤屑及白雲母片。再其上下不遠可見含鮞粒的鋁土質泥岩層,其下發育1號煤組和2號、3號煤層。


K7砂岩


位於山西組底部,是山西組與太原組的分界砂岩,岩性為灰白色細—粗粒煤屑石英雜砂岩,具板狀和槽狀斜層理,其下發育4號煤層(線)或炭質泥岩、黑色泥岩。再下為較厚的含菱鐵礦結核泥岩層。


K6泥灰岩


位於太原組上部,區域上岩性為灰褐色泥灰岩,具水平層理含豐富貝類等海相動物化石,其上常發育棕褐、褐黑色矽質泥岩,成分以玉燧為主,岩性獨特,其下與K5砂岩之間賦存5號煤層。


K5砂岩標誌層


位於太原組上部,岩性為棕褐、灰白色細—粗粒石英雜砂岩,分選好,磨圓度高,鈣泥質膠結,含煤屑,具反粒序,顯波狀、緩波狀層理。是太原組三段與二段的分界砂岩,本標誌層特征明顯,易於辯認。


K4灰岩


位於太原組二段上部,局部相變為砂岩,含豐富的蜓類瓣腮類生物碎屑化石,深灰色,其下發育7號、7下號不可采薄煤層。


K3灰岩


位於太原組二段中部,深灰色含豐富的生物碎屑化石,含燧石條帶及團塊,其下發育8號不可采薄煤層或煤線。


K2灰岩


位於太原組二段底部,深灰色,含豐富的蜓類生物化石,層位穩定,多與9+10號煤層直接接觸。是良好的標誌層。


K1砂岩


位於太原組底部,是太原組與本溪組的分界砂岩,為灰白色石英砂岩,細—粗粒結構,矽質膠結,分選性好,具板狀及槽狀斜層理,標誌明顯,是良好的標誌層。


(三)煤層對比


1號煤組位於K8砂岩之下,山西組中上部;2、3號煤層位於山西組下部,與1號煤組之間多有含白雲母片和煤屑砂岩相隔,下有K7砂岩控製。


2號煤層下距3號煤層12m左右,兩煤層之間岩性為泥岩、粉砂岩及不穩定砂岩。


3號煤層下距K7砂岩約13m左右。


山西組煤層頂、底板岩性組合關係、層位、厚度相對穩定,特征及物性反映明顯,測井曲線反映清晰,便於對比。


太原組頂部往往可見4號薄煤層或煤線,K6泥灰岩之下發育5號煤層;


K5砂岩層位穩定,特征明顯, K5砂岩之下發育6號煤層;


K4灰岩層位穩定,特征明顯,局部相變為砂岩,其下發育7號、7下號不可采薄煤層;


K3灰岩厚度變化不大,層位穩定,特征明顯,全區分布,其下發育8號煤層;


9、10、11號煤層位於太原組K2灰岩之下,K2、K3 、K4與9、10、11號煤層層位組合穩定,灰岩厚度較大,標誌明顯。9、10、11號煤層厚度,結構,層位穩定,特征明顯,對比可靠。


此外,煤層自身特征,如2、3、9、10、11號煤層結構,層位相對穩定,特征明顯。3號煤層及以上煤層硫含量低,3號煤層以下煤層硫含量逐漸增高。11號煤層硫含量較低也是顯著特點。


總之,本區煤層容易對比,特別是主煤層,對比的可靠程度較高


下載地址: 文檔地址1
下載幫助: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夾錯誤報告
相關軟件: 無相關信息
下載說明: ⊙推薦使用網際快車下載本站軟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壓本站軟件。
⊙如果這個軟件總是不能下載的請點擊報告錯誤,謝謝合作!!
⊙下載本站資源,如果服務器暫不能下載請過一段時間重試!
⊙如果遇到什麼問題,請到本站論壇去谘尋,我們將在那裏提供更多 、更好的資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業軟件是供學習研究之用,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購買正版。
上一篇: 神華綜掘規程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