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潤中:媽媽是我永遠的家
媽,就是家;家,就是媽。
剛記事時,家是媽媽的嗬護與慈祥。那時的我,似乎比現在的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與左鄰右舍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天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到餓了,累了,才知道回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媽,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喊媽,看到媽媽的身影,聽到媽媽的應答,我的心便安定下來了。於是,問媽媽要這吃的,要那喝的。媽媽在滿足我吃喝的同時,會怪道幾句:“以後早點回來,媽在街上都找你好幾次了。”我隻是在嘴上答應一下,第二天照樣去玩。
陰雨天,媽媽決不讓我出去玩,我很不高興。媽媽會讓我坐在她旁邊,看她一針一線地縫補被褥。媽媽邊做針線活邊唱歌謠,雖然我不太懂,但聽得很舒服。我依偎著媽,媽抱住我親一下。現在回想起,我們母子倆坐在炕頭上的情景仍感覺很甜蜜,很幸福。
我生病時,媽媽特別難受。她緊緊地抱著我,撫摸著我,流著淚喊我的名字,一路小跑去看醫生,買藥,不分白天黑夜地守著我。那時家裏很窮,幾乎沒有什麼好吃的,媽媽把僅有的幾個雞蛋拿出來,想辦法給我補充營養。媽媽的疼愛,讓我感到了家的溫暖。
讀書了,家是媽媽的嚴格與期望。讀書了,但我踏進家門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找媽。來不及放下肩上的書包,就滿屋子找媽。媽看見了,笑著說:“把書包放下來,洗洗手,吃飯,然後寫作業。”媽媽對我的學習很重視,雖然她沒有多少文化,但對我要求很嚴。學習時不能左顧右盼,不能吃東西,更不能和她說話。我不會做的題,她領上我去別人家請教。我寫的日記,她會拿上讓人去看,給我提出修改意見。有時,我和同學鬧矛盾,心裏的憋屈掛在臉上,回家後,媽媽會問清原因,開導我不要和別人計較,要學會寬容和忍讓。潛移默化中,我學到了媽媽的堅強,媽媽的隱忍,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我把這種韌性用到了學習上,沒有辜負媽媽對我的期望,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離家求學,我依然想著媽,想著家。
結婚後,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多了媽媽的操勞和牽掛。看到我成家,媽媽甜在心裏,喜在眉上,總為我操勞。每到端午,會早早包好粽子,讓人捎到我的小家;八月十五,又提前打好香甜的月餅,等著我回來吃;過年了,更是忙著做這做那,生怕有一點不周到的地方……我有了孩子後,媽媽又成天忙著照料孫子……
在我心中家就是難以忘懷的媽,是媽媽給了我一個踏實的家。我每次回家,依然還是找媽。如果媽不在,即便和爸嘮家常,眼睛卻時時盯著門口,盼著媽媽回家。
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理解媽媽為什麼會突然離我而去。上午還和我打電話,囑咐我注意身體,晚上一下子就離開了我。
沒有了媽這個家,我隻覺得天旋地轉,痛不欲生。過了好長時間,我才接受了這個現實,自我安慰:媽為我們操勞過度了,她太累了,她該好好歇歇了。媽的性格是不讓我悲傷的,我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才是對媽媽最大的安慰。
從此,媽成了我心裏永遠的家。
媽,就是家;家,就是媽。媽和家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中,縱使歲月改變了容顏,縱使滄海變作了桑田,苦守著不變的依然是那份對家的眷戀和對媽媽深深的思念。
媽媽,給了我生命,更給了我一個永遠的家! (辛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