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新枝又一春---柴裏煤礦“治虧創效”工作紀實
老樹新枝又一春
---柴裏煤礦“治虧創效”工作紀實
圖/文:劉光賢
曆久彌堅,厚積薄發,老樹新枝又一春。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柴裏煤礦經過艱辛的探索與磨礪,考驗與挑戰,拚搏與付出,2014年,在商品煤綜合價格比2013年下降142元的情況下,償還了曆史欠賬1500萬元,並實現減虧3827萬元。今年1--4月份,商品煤綜合價格比去年同期又下降135元的情況下,完成煤炭利潤413萬元,減虧增盈1208萬元,實現了扭虧為盈,用艱苦卓絕的實踐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攻堅讚歌。
“提”起來的士氣
柴裏礦始建於1960年,1964年建成投產時年生產能力隻有30萬噸,曆經三次擴建,提高到240萬噸,現在是棗礦西部建礦時間最長、職工人數最多的礦井。經過50多年的開采,礦井已進入衰老期,至2011年底,可采儲量僅剩800餘萬噸,且多為邊角塊段,地質構造複雜,最小工作麵不足2萬噸,年安撤15麵次以上。
資源枯竭、現場條件差、“五害”俱全、煤層自然發火周期短以及人員多、包袱重、曆史遺留問題多,這些始終困擾著礦井的可持續發展。可是已經“雪上加霜”的柴裏礦,現在又遭遇著煤炭市場的寒冬。
50多年來,柴裏煤礦經曆了無數次風雨洗禮,但這一次卻在煤炭市場危機的颶風衝擊與裹挾下,遭遇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度麵臨生產脫節、無煤可采,經營困難、入不敷出的艱難局麵,放假、停產的方案曾被提到了議事日程。種種這些,讓這個擁有4萬餘名職工家屬的老礦在市場“寒風”中舉步維艱,質疑、失落、無望……像霧霾一樣籠罩著這片土地。
怎麼辦?是應對挑戰,重振旗鼓?還是消極埋怨,坐以待斃?
“柴裏煤礦今後的出路在哪裏?棗礦集團給予如此信任的‘柴裏穩則棗礦穩’的擔當在哪裏?柴裏煤礦決不能倒下!”在2012年十屆一次職代會上,以徐永和為首的礦領導班子發出了呐喊:“無論扭虧這條路有多艱辛,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走出困境!因為我們的礦井維係著四萬餘名職工家屬的生活,維係著棗礦的穩定,維係著社會的責任!”
會上,徐永和通過詳實的數據和井下采場設計圖紙,客觀03manbetx 了企業麵臨的形勢和差距。他指出,柴裏礦之所以遭遇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一方麵是由於市場急劇萎縮,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另一個原因就是,煤炭資源枯竭,現有可采資源近70%被村莊壓覆,柴裏人隻能望煤興歎。
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困難。企業要生存,就必須直麵現實,認清差距,轉變觀念,凝聚力量,自救圖存,增強企業競爭力,這是唯一的出路。麵對非常考驗,徐永和信心堅定地說:“有棗礦集團的堅強後盾,有山東能源集團的大力支持,有我們這個團結有力的領導班子,有我們這支敬業奉獻的幹部職工隊伍,有柴煤人多年來形成的直麵現實的勇氣、決戰決勝的信心和真抓實幹、動真碰硬的實際行動,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打贏這場生死存亡保衛戰,重新讓柴裏煤礦這棵‘老樹’煥發青春。”
結合市場形勢,經過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充分討論,柴裏煤礦明確了實現“平安礦井 幸福柴煤”的共同願景,並吹響了打贏“治虧創效”攻堅戰,再造生存發展新基礎的衝鋒號角。
“摳”出來的成本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麵對和其他老礦一樣的人員多、機構多、職能重疊現象,自2012年起,柴裏礦果斷推行人力資源優化組合創新,在不讓一名職工下崗的前提下,把富裕人員優化分流到創效崗位上,杜絕“有活沒人幹、沒活人擁擠”。
對全礦各單位勞動用工實施定員定額管理,對礦機關及附屬科室進行調整優化、合並職能合並。
“三年來,我們共整合、合並職能相近的單位34家,減少行政單位21個,減少管理幹部106人;精簡機關及後勤服務人員881人充實到生產創效崗位;安置和分流不到年齡提前內退的98人;依法合規清理“五長”人員663人;三年實現純減員1202人,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該礦人力資源科科長苗祥熙說。
對富餘的人進行了優化後,柴裏礦又將目光聚焦到物上。“礦上本沒有廢舊物資,要將用錯、放錯了‘廢品’重新安置,轉化為其他的使用價值。”礦長徐永和這樣引導幹部職工認識廢舊物資。
他們建立了修舊利廢管理檔案,通過儀器、儀表檢測把好廢舊關,管理好廢舊品,對能夠修複的重新修複再利用,對無法修複再利用、國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設備,進行重新拆解再利用。正是這種“把礦山當家來經營”的責任,3年來,柴裏煤礦累計實現修舊利廢及拆解利用價值5000餘萬元,調劑利用了價值1500餘萬元的閑置積壓物資,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讓幹部職工真正認識到“成本降一分,生存空間就大一分”。
人和物都盤活了,為從源頭上降本,柴裏人又將降本轉移到機製上。他們成立了陽光招標大廳,引進新的供應商比價競爭,對采購全過程監控,成立以來,已累計為上千種礦用物資和維修項目進行了市場定價,年節約采購資金1500餘萬元;實行“避峰填穀”分時用電管理,針對穀段電價比峰段時間電價每度低0.78元的實際,實行“峰段不生產,平段少生產,穀段全運行”的生產辦法,每年光電費就節省近200萬元;壓縮一切非生產性支出降本,對辦公費、差旅費、會議費、印刷費、供暖費等非生產性支出核定控製目標,落實到責任部門和責任人,超支扣罰,嚴格考核,並降幅20%以上,達到曆年來最低水平。
“洗”出來的效益
如果說降成本是治虧創效小細節的話,那麼停止原煤發運、全部擴大入洗,這一精煤戰略則是大細節創大效。為適應當前的市場變化需求,柴裏煤礦在礦區率先實施了選煤廠重介浮選擴容技改,精煤效益年增收4000萬元以上。
今年3月份,該礦的精煤產、銷量均同比提高80%,精煤產率提高4.86個百分點,三項指標均創出建礦以來的最好水平,為企業多創出效益近1100餘萬元,在市場寒冬中再創建礦以來最高紀錄。
由於柴裏煤礦優質的精煤和誠信的經營,獲得了用戶的信任,贏得了合作夥伴關係。然而隨著礦井開采年限的不斷延長,煤炭資源逐漸枯竭,近年來,該礦的原煤產量不斷下跌,去年的原煤產量連自家擁有的300萬噸入洗能力的選煤廠都“喂不飽”。
為將選煤廠的產能充分利用起來,去年柴裏煤礦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在提升精煤產能的基礎上,變生產煤炭為經營煤炭,開展了大規模的跨礦入洗業務。並對該礦洗選設備進行全麵改造,新建了一套120萬噸/年的外來煤卸車係統。如今,該係統已投入使用,每小時可完成卸運煤炭660噸。不僅能解決部分礦井存在的硫分偏高配洗降硫問題,還能在棗礦集團本部原煤產量下降時購買其他地區原煤到柴裏礦入洗。目前,柴裏煤礦正在跨礦入洗高莊原煤,3月份精煤銷售超過18萬噸,也創出建礦以來的最好水平,技改效益初步顯現。
此外,該礦洗選設備的技術改進也全麵完成,洗選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改進後的重介旋流器可使入洗原煤處理能力達450噸至550噸/小時,可完全滿足目前的生產需要。同期完成的還有生產集中控製改造、工業監視係統等5項技改項目。如今,洗煤廠的工藝流程從原有的“跳汰+重介”雙係統生產的選煤工藝改為全重介洗煤工藝,原煤處理能力由原來的200萬噸/年最高提至至300萬噸/年。
過去,由於沒有浮選設備,該廠洗出的煤泥都進入洗混煤直接銷售,其中的大量精煤被低價出售。對此,去年該礦新增浮選工藝對煤泥進行回收處理,並於今年對設備進行了升級擴容,現在煤泥水可全部浮選,精煤回收率提高到65%左右,實現了煤泥“麻雀變鳳凰”。
“找”出來的資源
一係列的措施降低了萬人大礦的生產經營成本,穩住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職工的生活起居。但柴裏礦要長遠發展、近萬名幹部職工要生活得有榮譽感,作為資源型開采企業,沒有煤炭資源,一切都無從談起。“在當前煤炭企業寒冬期,保證我們四萬餘名職工家屬吃上飯才是天字號大事。”柴裏煤礦黨委書記劉永安神色凝重地說。
柴裏現有可采煤炭資源近70%被村莊壓覆,村莊不搬遷,無煤可采就要關井。於是,該礦確立了以微山縣歡城鎮小屯村為主攻點,采取“先搬再拆後建”的搬遷模式,滕州市西崗鎮五個村同步搬遷,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小屯村832畝老村址建築物的騰空拆除,解放煤炭資源1680萬噸;用時兩天半完成了小楊村老村址拆除,解放煤炭資源500餘萬噸,今年底,西崗鎮境內剩餘3個老村拆除後,又可解放煤炭資源900餘萬噸。
“從今年起,年過半百的老礦將迎來十五年的穩產高效的穩定發展期。”具有豐富老礦脫困經驗的徐永和談起這些長舒了一口氣。
在礦井生產過程中,該礦還堅持采淨采細,加大技術創新創效力度,成立技術研究工作室,推行技術論證會製度,對每項工程至少拿出3套設計方案,集中論證優中選優。近三年來,累計多回收煤炭160餘萬噸,解放老火區資源400餘萬噸,使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了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創效,為企業持續發展續足了後勁。
主業得到穩固,非煤產業的挖潛也風生水起。依托皮帶運輸的柴裏電廠一直是非煤利潤支柱,為讓它繼續“擎天”,柴裏礦實施了電廠鍋爐技改,對三台國家明令禁止的35蒸噸高耗能鍋爐進行拆除,新上1台130蒸噸循環流化床鍋爐,新上25兆瓦發電機組,電廠總裝機容量由原33兆瓦提高到58兆瓦,該礦實施的以煤為主、多元發展之路,為礦井長遠轉型發展拓寬了渠道。
“不讓一塊廢鐵出廠、每根鐵絲都創效”的“柴裏經”得到了集團公司的高度重視,集團公司要求礦區各單位都要將廢鐵運到柴裏礦。借助上遊集團內部廢鐵的原料供應,中遊有礦自備電廠充足的電力供應,下遊有集團公司各二級單位和滕州機床廠的銷售渠道保障,柴裏礦啟動建設了3.5萬噸精密鑄造項目,工程將於5月份投產。投產後,可年創產值近2億元,安置分流人員160餘人,屆時又將是柴裏提檔升級的寶貴資源。
“聚”起來的人心
“越是困難,越要凝聚人心。隻要全礦上下擰成一股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困難時期如何安定民心、穩定發展,成為擺在該礦領導班子麵前的又一重要課題。
他們認識到:“如果說提信心是發展的前提,那麼聚人心就是穩定的基石。”基於這一認識,該礦黨政班子把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都放在凝聚人心、和諧發展上。科學布局、精心謀劃,讓一個個工作目標成為現實生產力,讓一個個發展成果惠及職工,造福職工,也讓一個個活生生的發展事實穩定人心、鼓舞鬥誌。
資金上雖然異常困難,但該礦領導班子從不回避,遇到問題勇於承擔,碰到困難敢於解決。三年來,該礦民心工程創造了快速高效的新紀錄。職工家屬全部住上新房,礦區煤氣管理係統全部升級改造,社區、工廣路麵全部重新鋪設,免費入戶安置水、電、煤氣智能表,更換老化供水、供暖管路,危房進行重新修繕,井下工作服全部公管,男女澡堂重新改造,購買客車方便職工出行,工廣、社區安裝攝像頭保障礦區平安,生活垃圾進行封閉式裝運,社區多年來的排水係統進行專項整治,幼兒園、花園、老年大學進行升級改造。
今年,柴裏煤礦繼續大手筆向職工送出民生“大禮包”:克服資金緊張等重重困難,啟動實施並提前完成了122、123社區煤氣安裝工程,徹底結束了職工家屬近30年來“生火做飯”的曆史。完成了職工食堂修繕改造,建設了職工榮譽餐廳,啟用了井下職工班中餐自助窗口,有效解決了職工班中餐品種單一、眾口難調的問題,精簡了各單位專職送飯人員50餘人充實到創效崗位……
正是這一件件小事,溫暖了職工們的心,堅定了他們戰勝困難的決心,讓柴裏煤礦領導班子在全礦民生滿意度調查中名列前茅。該礦離退休老同誌在寫給全礦職工家屬的一封信中曾對該礦班子這樣評價道:“柴裏煤礦新一屆領導班子抓增收帶民富,抓保障解民憂,抓普惠促民享,抓穩定保民安,努力讓職工家屬生活的更富裕、更體麵。”
去年以來,柴裏礦井相繼獲得全國一級質量標準化礦井、全國安全文化示範礦井、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全國示範性“職工書屋”等係列榮譽稱號,並連續11年實現安全生產,連續17年不發火、不封麵,連續11年被山東煤監局評為安全生產A級礦井等等,這些也成為柴裏煤礦和諧發展的最好詮釋。
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站在柴裏的大地上,柴裏煤礦黨政一班人,回望前路,心潮起伏:好隊伍是帶出來的,好工程是幹出來的,好效益是管出來的。大家隻要撲下身子,真抓實幹,就沒有帶不出的隊伍,幹不好的工程,管不好的項目。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麵對挑戰,逃避退縮,危機永遠如影隨形;敢闖實幹,危機就是一次淬火,一次磨礪。正所謂淬火鑄精鋼,拭劍礪鋒芒,強弱之分,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