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塌陷 蕭條煤市甚於1998年
作者:網絡轉載
2015-06-11 09:48
來源:網絡轉載
盡管煤價有止跌企穩之勢,但對於深陷虧損泥淖的煤炭企業而言,煤市陰霾依舊。永定莊煤業,煤炭大鱷同煤集團的重點礦之一,現在在井下設起了修舊利廢庫和維修站,工人們把幾毛錢的舊道釘、螺絲交到這裏都會被記下來,月底獎勵。“收工不收手,一路搞回收”,不能回收複用的東西就修,井下修不了送到礦裏修。
永定莊煤業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左福喜說,去年7月開始,同煤集團全部采用一體化考核 製度,有專門的節約考評,礦上從領導到區隊長再到員工,全部嚴格考核,“有一種支護材料叫錨索,比如一個綜采隊領了100根,到月底查,用了幾根,還有幾根,超量就罰。”
靠著一壓再壓,永定莊煤業去年噸煤成本再降二十多元,“年初集團給定的任務是296元,年底我們降到275元。現在是正經的‘壓縮餅幹’,沒辦法再壓了。”左福喜說。晉華宮礦更是同煤集團的頭牌主力礦,但礦裏的宣傳部副部長張高峰也在自己的崗位上感受著煤炭的“艱難時世”:打印紙正麵用了反麵用,連字號都變小一號。
煤價腰斬
這一輪煤價下跌始於2012年5月,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從當時的787元/噸降到了6月3日的415元/噸,降幅接近50%。僅2015年以來,煤價大幅下跌22%左右。
跌跌不休的煤價焦灼地炙烤著山西經濟。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增速位列全國倒數第二、2.5%的經濟增速再令全國側目。對於煤、焦、冶、電等煤基產業占全省經濟總量80%以上的山西而言,煤炭的影響是致命的。“成也煤炭、敗也煤炭”的資源詛咒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山西的經濟大舞台上演。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煤價滑坡,山西GDP出現30多年唯一一次負增長,直到2001年年底,煤價複蘇,迎來“黃金十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煤價下跌,山西2009年的經濟增速僅為5.4%,成為全國唯一沒有“保八”的省份,後來受“四萬億投資”拉動,不到一年後實現“V型反轉”。這一次,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以重化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集體衰退,一煤獨大的山西何時步入複蘇通道?
一季度後,煤價持續下跌。4月1日開始,神華集團各卡數的動力煤較上一季度平均下調58—73元/噸,5500大卡的動力煤基準價成了462元/噸。“4月1日之前,80%的煤炭企業在虧損,神華這一降價一下把中國煤炭企業的虧損麵帶到了99%。”在煤炭行業摸爬滾打三十六年的一位山西大型煤企高管眼中,當下的“艱難時世”在新中國煤炭工業史上都罕見。
“關鍵是5月份又降了,5月份神華部分主流煤種價格較4月掛牌價下降10—15元/噸。環渤海指數5月初直接降到了442元/噸。”永定莊煤業主管經營的副總經理王慕良說,現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6月初,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止跌企穩,報收於415元/噸。但諸多煤企人士認為短期內煤價大幅上漲可能較小,而在目前煤價下,絕大多數煤企都處於虧損狀態。
全線虧損嚴峻形勢超1998年
有數據顯示稱一些煤炭企業噸煤虧損額高達100多元,王慕良說有些老礦比這還要多。“415元是港口價,運費、增值稅等都算在裏麵了,實際上我們到電廠的交易價三月時候已經掉到290元了,現在可能更低,坑口價就是一百多,再好的礦一百塊錢能生產出煤?”
地處山西盂縣的山西晉盂煤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晉盂集團”)是2009年煤炭資源整合後兼並重組的地方國有煤炭集團,下屬 煤礦11座,其中3座生產礦、2座基建礦井、1座新建礦井、5座停工礦井。“光針對三座現有的生產礦井來說,完全成本310—320元/噸,包括生產、財務、 管理成本及稅收等,都是虧損經營,噸煤虧損額從幾十到一百多不等。一季度銷售煤炭84萬多噸,實際虧損8000多萬元,這隻是3個生產礦井的數據,其他的礦井都不算。”晉盂集團董事長韓愛忠把“實底兒”一股腦地倒給了本報記者:“現在的 煤礦就沒有盈利的。煤炭銷售價格嚴重背離了市場運行規律,根本不夠單位運行成本。”
本報記者了解到,山西今年一季度煤炭形勢“八降兩增”——產量降、銷量降、利潤降、投資降、工資降、稅收降、價格降,庫存增、應收賬款增。
記者此次山西煤炭行采訪幾十人,都經曆過1998年煤炭行業“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難關”的艱難形勢,他們的共同判斷是:這一輪煤炭形勢比當時還要嚴峻。
前文所述山西大型煤企高管幹過煤炭大縣副縣長,做過煤炭礦務局領導,但他也看不透當下的煤炭形勢了,“現在的價格嚴重背離煤炭價值。”從2012年到現在已經兩年半左右,煤價還會低迷多久,他不知道。進口煤的衝擊貌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政策也讓山西煤炭丟掉了河北、山東這兩大市場。
晉盂集團副總經理冀永東回憶說,1998年煤炭形勢不好,是需求下降造成企業的煤銷不出去,並不是價格不行;而現在是煤能銷出去,價格不行。當時的企業沒有現在這麼困難,因為當時負擔相對小,沒有貸款,沒有財務費用。經濟形勢好轉後馬上就翻身了。而現在,集團一年的利息3億多元,每天需支付利息近一百萬元。即便煤價恢複到300多元,也不能馬上緩解企業困難,隻能保本經營,需逐步緩解。
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總 工程師苗還利認為,這一次危機和1998年煤炭危機不同。一方麵,1998年的產能過剩,是金融危機傳導的過剩,是小 煤礦多小散亂、低層次生產水平上的過剩,這個可以通過提高門檻、淘汰落後產能、打擊私挖亂采等途徑進行整治,手段比較多;而這次過剩是高水平大礦、先進生產力的過剩,這是兩次不同的過剩。另一方麵,通過“黃金十年”的發展,人們對工資待遇的期待值更高了,原來“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難關”,現在肯定不行。降薪難,降薪空間也有限,也就是說通過內部 管理、降低成本來扭轉局麵的空間不大。
永定莊煤業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左福喜說,去年7月開始,同煤集團全部采用一體化考核 製度,有專門的節約考評,礦上從領導到區隊長再到員工,全部嚴格考核,“有一種支護材料叫錨索,比如一個綜采隊領了100根,到月底查,用了幾根,還有幾根,超量就罰。”
靠著一壓再壓,永定莊煤業去年噸煤成本再降二十多元,“年初集團給定的任務是296元,年底我們降到275元。現在是正經的‘壓縮餅幹’,沒辦法再壓了。”左福喜說。晉華宮礦更是同煤集團的頭牌主力礦,但礦裏的宣傳部副部長張高峰也在自己的崗位上感受著煤炭的“艱難時世”:打印紙正麵用了反麵用,連字號都變小一號。
煤價腰斬
這一輪煤價下跌始於2012年5月,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從當時的787元/噸降到了6月3日的415元/噸,降幅接近50%。僅2015年以來,煤價大幅下跌22%左右。
跌跌不休的煤價焦灼地炙烤著山西經濟。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增速位列全國倒數第二、2.5%的經濟增速再令全國側目。對於煤、焦、冶、電等煤基產業占全省經濟總量80%以上的山西而言,煤炭的影響是致命的。“成也煤炭、敗也煤炭”的資源詛咒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山西的經濟大舞台上演。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煤價滑坡,山西GDP出現30多年唯一一次負增長,直到2001年年底,煤價複蘇,迎來“黃金十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煤價下跌,山西2009年的經濟增速僅為5.4%,成為全國唯一沒有“保八”的省份,後來受“四萬億投資”拉動,不到一年後實現“V型反轉”。這一次,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以重化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集體衰退,一煤獨大的山西何時步入複蘇通道?
一季度後,煤價持續下跌。4月1日開始,神華集團各卡數的動力煤較上一季度平均下調58—73元/噸,5500大卡的動力煤基準價成了462元/噸。“4月1日之前,80%的煤炭企業在虧損,神華這一降價一下把中國煤炭企業的虧損麵帶到了99%。”在煤炭行業摸爬滾打三十六年的一位山西大型煤企高管眼中,當下的“艱難時世”在新中國煤炭工業史上都罕見。
“關鍵是5月份又降了,5月份神華部分主流煤種價格較4月掛牌價下降10—15元/噸。環渤海指數5月初直接降到了442元/噸。”永定莊煤業主管經營的副總經理王慕良說,現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6月初,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止跌企穩,報收於415元/噸。但諸多煤企人士認為短期內煤價大幅上漲可能較小,而在目前煤價下,絕大多數煤企都處於虧損狀態。
全線虧損嚴峻形勢超1998年
有數據顯示稱一些煤炭企業噸煤虧損額高達100多元,王慕良說有些老礦比這還要多。“415元是港口價,運費、增值稅等都算在裏麵了,實際上我們到電廠的交易價三月時候已經掉到290元了,現在可能更低,坑口價就是一百多,再好的礦一百塊錢能生產出煤?”
地處山西盂縣的山西晉盂煤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晉盂集團”)是2009年煤炭資源整合後兼並重組的地方國有煤炭集團,下屬 煤礦11座,其中3座生產礦、2座基建礦井、1座新建礦井、5座停工礦井。“光針對三座現有的生產礦井來說,完全成本310—320元/噸,包括生產、財務、 管理成本及稅收等,都是虧損經營,噸煤虧損額從幾十到一百多不等。一季度銷售煤炭84萬多噸,實際虧損8000多萬元,這隻是3個生產礦井的數據,其他的礦井都不算。”晉盂集團董事長韓愛忠把“實底兒”一股腦地倒給了本報記者:“現在的 煤礦就沒有盈利的。煤炭銷售價格嚴重背離了市場運行規律,根本不夠單位運行成本。”
本報記者了解到,山西今年一季度煤炭形勢“八降兩增”——產量降、銷量降、利潤降、投資降、工資降、稅收降、價格降,庫存增、應收賬款增。
記者此次山西煤炭行采訪幾十人,都經曆過1998年煤炭行業“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難關”的艱難形勢,他們的共同判斷是:這一輪煤炭形勢比當時還要嚴峻。
前文所述山西大型煤企高管幹過煤炭大縣副縣長,做過煤炭礦務局領導,但他也看不透當下的煤炭形勢了,“現在的價格嚴重背離煤炭價值。”從2012年到現在已經兩年半左右,煤價還會低迷多久,他不知道。進口煤的衝擊貌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政策也讓山西煤炭丟掉了河北、山東這兩大市場。
晉盂集團副總經理冀永東回憶說,1998年煤炭形勢不好,是需求下降造成企業的煤銷不出去,並不是價格不行;而現在是煤能銷出去,價格不行。當時的企業沒有現在這麼困難,因為當時負擔相對小,沒有貸款,沒有財務費用。經濟形勢好轉後馬上就翻身了。而現在,集團一年的利息3億多元,每天需支付利息近一百萬元。即便煤價恢複到300多元,也不能馬上緩解企業困難,隻能保本經營,需逐步緩解。
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總 工程師苗還利認為,這一次危機和1998年煤炭危機不同。一方麵,1998年的產能過剩,是金融危機傳導的過剩,是小 煤礦多小散亂、低層次生產水平上的過剩,這個可以通過提高門檻、淘汰落後產能、打擊私挖亂采等途徑進行整治,手段比較多;而這次過剩是高水平大礦、先進生產力的過剩,這是兩次不同的過剩。另一方麵,通過“黃金十年”的發展,人們對工資待遇的期待值更高了,原來“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難關”,現在肯定不行。降薪難,降薪空間也有限,也就是說通過內部 管理、降低成本來扭轉局麵的空間不大。
上一篇:
能源局對國家級能源項目審批再放權
下一篇:
安監總局強調推進煤礦四化建設 兩股迎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