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莫把珍惜幸福與創造幸福本末倒置
莫把珍惜幸福與創造幸福本末倒置
“止戈為武”,有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帥才風範,有著化幹戈為玉帛的和平向往,但是這一解釋卻離“武”的本意相去甚遠。“武”本是會意字,“止”為“趾”,立戈於足旁,如枕戈待旦、似厲兵秣馬,仿佛看到一個手握武器的戰士時刻準備投入戰鬥,這才是對戰爭的真實寫照,才是國人應有的尚武精神。
中國也有過“止戈為武”的曆史,那是從八旗子弟吃上“鐵杆莊稼”開始的。養歌伎、食鴉片、嗜賭博,一直潰不成軍的散兵遊勇怎能擋得住列強的堅船利炮。於是“止戈”又選擇了“和談”的外衣,割地、賠款、通商、讓權……國家尚危如累卵,民眾的幸福又從何談起。從鴉片戰爭爆發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近百年間,每一寸祖國失地的收複、每一點民族自尊的重建,都不是靠放下武器換來的,而是靠拿起武器鬥爭而來的。
時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曆史節點,對於“你幸福麼”的時代追問,首先應回望過去解放戰爭、改革開放的苦心經營。時下崇尚的“小慶幸”,倡導感知幸福、品味幸福的價值觀,卻在有意無意中淡化了追求幸福的初衷、創造幸福的努力,反倒把珍惜幸福視為圭臬,如此“珍惜”如何開創新的幸福。
從戰場上的真刀真槍,到經濟戰的暗流湧動,和平與幸福得來實屬不易。如果不能及時識別出經濟新常態,經濟強刺激遺患的硬著陸隻會帶來更大痛感;如果不在產能過剩時早日調整發展方向,在數字繁榮下的自我欺騙無異於飲鴆止渴。在“互聯網+”時代,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摸索更迫切更必要,隻有少了好逸惡勞的舒適度,才能多了真拚實幹的獲得感。正如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一書中說道“盡管我們懼怕改變,但是最深層次的滿足感還是源自我們願意麵對新挑戰、投身於新體驗。”
(韓家灣煤炭公司綜合辦公室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