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 鞠璐:端午節的記憶
端午節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像端午這樣的節日我們總是熱切期盼。因為對於那個年齡的小孩子來說,過節便意味著“收入”,可以吃好吃的,掛香包彩線,還會添身夏天的新衣服,小孩子的要求在節日裏總是很容易滿足的.
記憶裏的端午節充滿了歡聲笑語,粽香艾草香,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大英雄,直到後來讀書才了解到曆史的這段記憶。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再後來,端午節的習俗隨著時間隨著地域滲透到中國的每寸土地。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端午節,記得那時候天蒙蒙亮奶奶就買了掛著露水的艾草掛在門口,給我編五彩繩縫一串香包,還會準備一身新衣服,這對愛臭美的我來說甚是開心。起床後會先撥一顆在粽子鍋裏煮的雞蛋吃,說是吃了這種雞蛋一年不生病,鍋裏撈出熱乎乎的粽子,滋味地道,香氣撲鼻.吃完了粽子來不及擦嘴就迫不及待的帶著香包彩線還有家裏的小零食,出門和小夥伴們奔跑玩耍了。
現在,因為工作,因為忙碌,家裏過節已經不自己包粽子了,我也不掛彩線香包了,更沒有時間去重拾體驗兒時的快樂.隻剩下心裏的念想,唯一不曾改變的是親情,是端午產生的情愫.
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是值得我們記憶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我們應該傳承發揚下去,端午的記憶是美好的,希望永遠美好下去。
董東公司 周圍、 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