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灤:《觀音山》碎碎念
近日,範冰冰曬出與李晨甜蜜合影,並配文“我們”,大方承認戀情。這是範冰冰出道18年來,第一次主動向大眾公開戀情。接著,範冰冰與她的“我們”體,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一友人問我,範冰冰演了什麼有名的電影。下細來想,真記不清什麼值得耐人尋味的,不過倒有一部我個人認為挺出眾的,也沒看懂,那就是2011年3月上映的《觀音山》。
時隔4年多,我又重溫了一遍《觀音山》,直至片中肥皂喊出那句“買什麼單啊?邁克爾.傑克遜都死了,還買什麼單啊!”我才明白片名用意,是為了體現他們在迷茫的人生中希望自我救贖的主題。
《觀音山》講述的是在四川的小縣城裏,彷徨著3個高考落榜的充滿迷茫的年輕人:遠離家庭紛擾的女孩南風(範冰冰飾演)、對父親心懷芥蒂的丁波、以及家庭富裕卻得不到半點溫暖的肥皂。他們天天聚在一起玩樂喧鬧,品味著青春的快意與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們輾轉租住了京劇演員常月琴的房子。
常月琴是一個有著坎坷命運的女人,上蒼的不公令她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說這幾個與之同住一個屋簷下。三個孩子無論從年齡,還是閱曆上都與常月琴有著莫大的鴻溝。在同住的過程中,幾個年青人的生活中本就煩惱不斷,與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幾個孤獨的人都從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溫暖……
一部影片,它的魂在於主題。《觀音山》的主題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信仰的迷失與重塑,精神的解放與靈魂的回歸。
影片中,好像大家都是活在一個信仰崩潰的時代,不隻是年輕人,幾乎所有人都活得無依無靠。
南風、丁波、肥皂是三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正式工作、對未來沒有向往沒有夢想的年輕人,他們沒有歸屬、沒有依靠、焦躁、不安、憂鬱、迷茫,表現出來的盡是不知如何是好的茫然。他們就這麼活著,無望無求,像極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垮掉的一代”。
常月琴是一個沒了孩子、沒了丈夫、沒了事業的中年女人。對於一個女人而言,這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忽然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毫無預兆地全部離她而去。原來自己以為的幸福,在瞬間成為泡沫,突然變得無依無靠。這該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痛苦!於是她不再輕易相信幸福,對快樂也不再渴望,在她內心深處更多的是恐懼。“人生很無常對不對?”一句話,道出了常月琴所有的無奈與無處控訴的悲痛。
尼采說:“上帝死了!”這是對信仰崩塌的最經典的呐喊。而《觀音山》也在試圖用這種方式來詮釋信仰的崩塌。觀音廟倒了,佛像毀了,傑克遜也死了。這些希望與信仰的代替物都沒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
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那一段情節,果然來自生活的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不過,這也是匪夷所思的一段,很意外導演為什麼要把這場戲加在這裏。是想將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廣一些麼。
失去了信仰與希望的世界該是何等的荒涼與黑暗!幸運的是,影片最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又重新回到了精神家園。南風回到家鄉,在醫院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的爸爸有了不再喝酒的決心;丁波與自己的父親袒露心扉,最終心結打開,並相信了愛情,與南風走到了一起;常月琴明白了無生無死的道理後,終於得到了精神的解脫,消失在觀音山中。
觀音廟建好了,信仰也就回來了,精神也釋放了,靈魂也有了安身之處了。“我的未來是什麼呢?我想我自己明白。”常月琴說出這句話時,我能感覺她將一直以來的壓抑與痛苦放下的豁然。這時,我想她是真的解脫了,縱使她後來消失在觀音山中,也消失得坦然。當然,三個80後的孩子,應該也有了自己的方向。在影片的最後,三個孩子坐著火車奔向了遠方是不是一種隱喻呢?“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是不是正像那列火車一樣,正飛奔在通往未來的正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