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煤第一省”告別“一煤獨大”
去年重返“產煤第一省”的山西,正在努力告別單一“煤炭大省”的稱號。近年來,山西堅持創新驅動、低碳發展,變“輸黑色煤”為“輸綠色電”,全力建設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
變“輸黑色煤”為“輸綠色電”
6月29日,跨越1000餘公裏、途經6省的“晉北-南京”特高壓工程在朔州開工。這是首條以山西為起點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後將為山西增加800萬千瓦的外送能力,為江蘇減少2000餘萬噸的煤炭消費。
同一天,同一座城市,五座90米高的冷卻塔和一座210米高的煙囪被成功爆破。承擔著向京津唐地區供電任務的神頭一電廠“脫胎換骨”,新機組的部分環保指標甚至達到燃氣排放標準。
從黑色煤炭到綠色煤電,一破一立間,困擾山西多年的發展瓶頸正在“解凍”。
去年,山西煤炭產量全國第一,電力裝機全國第九。6000多萬千瓦電力裝機中,外送能力不足三分之一,外送電不到外送煤的5%,煤電嚴重失衡。“一煤獨大”還導致經濟抗風險能力差。煤炭占山西經濟比重達三成,煤市一波動,經濟就“感冒”。改革開放以來,山西GDP增速已上演4次“過山車”。
如今,國家加大了電力建設力度,一批外送電通道相繼開工,山西能源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山西省正在強化創新驅動,落實環保要求,把山西建設為新型綜合能源基地、京津冀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和國際低碳技術研發中心。
過去廢棄的煤矸石,如今成了“金疙瘩”。山西現存煤矸石12多億噸,可產生3.5億噸優質動力煤的熱量,但長期堆棄,既浪費資源又汙染環境。自去年7月國家能源局委托山西核準低熱值發電項目以來,山西已為2000多萬千瓦機組發放“路條”,鼓勵煤電一體化發展。
燃煤發電的排放,正在向燃氣發電“看齊”。今年,山西對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的資金支持比去年增加2至3倍,要求提前3年完成改造。到2017年,晉電外送通道陸續建成後,山西火電也將全麵“由黑轉綠”。
“氣化山西”增添發展“元氣”
“6年前,村子裏全部用上了煤層氣。”山西省沁水縣竇莊村65歲的李富和說,竇莊人祖祖輩輩燒煤做飯,現在冬天也是燒氣取暖。
山西煤層氣儲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地處沁水煤田的沁水縣,地麵抽采量占全國八成以上,有“氣都”之稱。去年,這個縣已有8個鄉鎮3萬餘戶村民用上了清潔、高效的煤層氣,當地煤層氣產業首次超越煤炭,成為第一經濟支柱。
過去被看做“煤礦殺手”的煤層氣,已成為推動山西發展的新引擎。今年2月,山西6家省屬煤企達成協議,決定“抱團”開發煤層氣。到5月底,山西煤層氣行業增加值增速超20%,成為煤市“寒冬”中難得的經濟亮點。
煤層氣、天然氣、焦爐煤氣和煤製天然氣等“四氣”的發展,還為高碳山西“騰挪”出低碳發展空間。
有這樣一筆賬:按1立方米煤層氣相當於1.23公斤標準煤計算,如果到2020年全省形成400億立方米的產量,可替代標準煤4920萬噸,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6億多噸。
山西電力行業一項研究也發現,全省百姓生活中散燒煤炭竟占全國三分之一,比國內平均水平高3倍多。“如果變燒煤為用電、用氣,散燒原煤減少一成,就可支持600萬千瓦至700萬千瓦機組的環保排放容量。”
“表裏山河”蘊藏無限“風光”
兩年前,長治市武鄉縣居民趙瑞星成為山西第一例分布式發電並網的居民用戶,第一周就入網340度電。如今,類似的“屋頂電站”已有70多戶,累計發電超過18萬度。
山西,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素稱“表裏山河”。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其無限“風光”。
數據顯示,山西全年日照約3000小時,僅次於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是國內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今年,山西把分布式發電的審批權下放給電網企業,進一步推動分布式發電項目落地。
距黃河壺口瀑布上遊10公裏左右,規劃蓄水位600多米、控製黃河80%水量、年發電70多億度的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抓緊籌建,山西正在成為北方最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
風電的步伐也在加快。到今年5月,山西已並網、核準在建以及列入國家能源局擬核準計劃的風電裝機容量已超1200萬千瓦,成為繼火電之後的第二大能源板塊。
此外,伴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大量地熱、工業低溫餘熱、煤礦乏風等能源“變廢為寶”,一批煤製氣、煤製油等現代煤化工項目抓緊建設,支撐能源外送的公路、鐵路、管道、輸變電、特高壓等網絡日漸完備,山西“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