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壓力下氯堿行業生存之道
碳減排壓力下氯堿行業生存之道
新疆天業訊 李進:碳排放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以二氧化碳為主,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凶。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導致的一係列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同時也將碳減排工作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球碳減排呼聲漸高,形勢不容樂觀
由183個國家共同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公約》)”早在2005年就開始強製生效,但由於主要責任國的逃避以及公約的履行缺乏實際有效的監管措施等原因,碳減排壓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緩解。
2008年11月,為緩解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歐盟通過法案決定將國際航空領域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係(ETS)並於2012年1月1日起實施,並聲稱采取此項措施是為了對抗全球氣候變暖。但是該法案遭到包括美國、中國、印度等碳排放大戶的強烈反抵觸,並於2013年暫停征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碳減排工作已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關鍵在於,如何製定切合自身發展要求同時滿足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碳交易平台及碳稅征收體係。
國內碳減排目標確立,碳稅征收體係初具雛形,碳交易市場穩步推進
2010年,“中國碳稅稅製框架設計”專題報告形成,旨在製定符合中國國情、貼合企業發展、同時能完成《公約》碳排放限值目標的碳稅征收體係,相關政策預計將在“十三五”中期出台,稅率初步設在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元,此後再逐步提高。碳稅的征稅對象一開始主要針對煤炭、原油、天然氣,計稅依據為能源消耗量。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 》中提出到 2020 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麵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的目標,低碳試點示範取得顯著進展,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能力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國際交流合作廣泛開展。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已達300億美元,國內碳交易市場也開始穩步推進。2011年底中國確定在北京、上海等7個省市進行碳交易市場試點,並於2015年2月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有望在2016年試運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為碳排放交易提供了巨大的減排量,是最大的碳交易產品供應方,國內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氯堿行業碳減排形勢嚴峻
氯堿行業涉及產業主要包括燒堿、聚氯乙烯(PVC)、鹽酸等200餘種,其中PVC及上下遊產品占比最大。隨著近幾年PVC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的爆發式發展,國內氯堿化工產能位居世界第一,產能全麵過剩的同時帶來了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以電石法PVC為例,據測算,單位電石法PVC全流程排碳約7噸,2014年,國內電石法PVC產能將近2000萬噸,排碳1.4億噸,碳稅按10元/噸計,將產生碳稅14億元,每噸PVC生產成本提高70元。顯而易見,碳稅征收對於全麵虧損的PVC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氯堿行業碳減排形勢不容樂觀。
氯堿行業應對碳稅征收的建議
碳稅征收同時也提出,稅收部分將用於碳減排達標企業的補貼,也為氯堿化工企業碳減排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動力。因此,大力實施碳減排工作對氯堿行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是氯堿行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實現碳減排的方式有三種: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源頭治理;通過過程控製實現節能減排;通過二氧化碳捕集再利用實現末端治理。一方麵,考慮到目前氯堿化工行業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加之產能過剩嚴重,單純淘汰部分落後產能並不能解決氯堿行業燃眉之急,對碳減排工作貢獻度有限;另一方麵,二氧化碳捕集在利用技術受製於成本等方麵原因,並未得到推廣,目前僅在燃煤發電行業表現出一定的市場前景,因為燃煤發電行業碳排放量約占總排放量的30%,遠高於氯堿行業,因此,二氧化碳捕集再利用技術對氯堿行業而言成本太高,並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筆者建議有條件的氯堿企業可以適時投資林業資源建設,購買或換取碳排放指標,即碳彙林業。在氯堿行業減少碳排放難度較大的情況下,通過林業措施吸收二氧化碳,發展碳彙林業,可以為氯堿化工企業提供一個減排緩衝期,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的減排壓力。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土地整合、適時推動林業資源的投資,成為碳彙供應方,將碳減排壓力變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企業的綠色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