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族之魂 革命槐蔭撒滿堂
為了表示對“尋訪抗戰老兵”活動的支持,徐廣騎行大半個鍾頭,親自來到校園,向我們講述80多年前,有關於他爺爺——徐蔭堂老英雄的故事。
徐蔭堂,曾效力在陳毅將軍部下,粟裕將軍麾下,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邳睢大捷中立下汗馬功勞,亦在渡江戰役、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等戰役中衝鋒陷陣,奮勇殺敵。
稍縱即逝的是歲月,亙古不變的是信念
一見到我們,徐伯伯就一麵從包裏拿出珍藏的寫有徐蔭堂老英雄故事的邳州縣黨史,繼續表達著紀念抗戰勝利活動的支持,一麵語重心長地歎道:“落後就要挨打。”他隨之談起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西方的政教分離以及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徐伯伯介紹道,自己從小就跟著爺爺在部隊長大,因此對於那段時期的革命精神可謂是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形成了這種國事家事事事關心的態度。
談起爺爺徐蔭堂的抗戰經曆,徐伯伯精神矍鑠,器宇軒昂,他激動而又自豪地說道:“我爺爺是一位革命老戰士,37年就加入紅軍了,38年加入八路。其實當時我們農村有一句話說‘如鐵不打釘,如人不當兵’,所以去參兵的人其實很少。我的爺爺當時也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連字都不認識幾個,更不懂什麼人生哲理。但是在麵對當時殘酷的戰爭局麵時,32歲的爺爺仍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決然地加入了新四軍,衝動戰爭前線殺敵,用自己的雙手去守護國家和同胞。”
徐蔭堂老戰士健在時,常常和孫兒們談起過去的歲月,徐伯伯也將這些經曆一一記錄下來,“日本鬼子真的是毫無人性,殘害了不知多少中國人的身體和心靈……那時候,村上所有姑娘在十五六歲這種根本不適合結婚的年齡就早早出嫁了,所有女孩子出門都得往臉上抹灰,怕的就是被鬼子帶去。” 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鬼子將魔爪伸向華夏大地的每個角落。38年5月,徐州淪陷,在這裏無惡不作,使得當地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鬼子不僅心狠手辣,而且還詭詐狡猾,來華的參加戰爭的都是經過長期訓練的老兵了,年齡都在30歲以上。”誠然,相比之下,剛及髻就參加革命的中國戰士顯得太年輕了。況且在兵器落後的情況下,徐伯伯說,殺一個鬼子都是很困難的事。
“現在的抗戰片都往娛樂化的方向發展,真實的戰場比那些嚴肅、殘酷多了,殺敵很艱難,很多時候,結局也很慘痛。”
最真實的曆史 奇襲碾莊鬼子兵
從徐伯伯的口中我們得知,1941年,猖獗的日軍仗著良好的裝備,繼續在神州大地燒殺擄掠,肆意妄行。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國民黨還在邳睢銅地區的老百姓間造謠,說遊擊隊全是‘遊而不擊’,大大挫傷了百姓對八路軍的信任。
為粉碎反動派的反共逆流,邳睢銅地委決定用實際行動來鼓舞大家的鬥誌,“他們把粉碎碾莊鬼子的戰鬥任務交給了抗日武裝三大隊,也就是我爺爺所擔任參謀的隊伍。”徐伯伯介紹道。
在這樣武器落後、失去百姓支持的絕境中,智慧勇敢的八路軍亦摸索出了通向光明的路——日軍當時以‘以路養路’的方式實現經濟自足,所以需要會地方話的中國人幫他們交流,這些人後來就成為八路的內應。得到一係列情報後,徐蔭堂爺爺曾三次化裝進入碾莊車站偵察日軍的人員、武器配備及其活動規律。
“我爺爺當時在兩位宋姓售票員和扳道員的配合下,洞悉了碾莊車站中敵人的情況。擬定完作戰方案後,一天早上,他率領12名隊員混進旅客隊伍進入車站。等車站的那七個鬼子接過一列客車回房去睡覺後,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鬼子的住所。我爺爺親手打死了五個!”說到此處,徐伯伯的聲音變得高昂且興奮。
突襲活動後,八路軍在車站搜索到一對剛從徐州結婚來碾莊度蜜月的日本夫婦,並且女方的舅父還是在徐州的日本軍第21軍師團團長鷲津鉛平。為了奪回這兩個人,日軍發起了掃蕩,卻被早有準備的我黨政軍機關巧妙地躲過,徒勞七天而毫無所得。
碾莊車站的勝利是值得紀念的,而它的傳奇卻一直在延續——據外交部離休幹部李超同誌介紹,當年的那個日本女人於被俘期間,在我黨的教育下,參加了“反戰同盟”,並從事了大量的中日友好工作。
銘記艱苦歲月,風流人物看今朝
罪行可以被寬恕,但是痛苦應該被銘記。隻有將過往歲月的磨難幻化為不斷前進的動力和目標,才可以確保屈辱的曆史不會被重演。
談及當下時局,徐廣伯伯說中國目前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刻,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需要小心謹慎,要保持危機意識,“雖然中國經濟最近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和美國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現在國際環境非常惡劣,中國還麵臨著美國的遏製,周邊鄰國的侵擾,以及紛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等一係列內憂外患。這一切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還不夠強大。”少年強則國強,因此他殷切地期盼著當代的年輕人可以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現在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千萬不要浮躁,遠離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踏踏實實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落後就要挨打”是徐廣先生一直重複的話語,這也是他爺爺給他的箴言。“老爺子走了很久了,但是他的事跡永遠在我們後代的心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他表示爺爺對自己的影響不曾消失,他真誠地感慨道:“我爺爺文化水平不高,也沒讀過什麼書,也沒對我講過什麼珍貴的人生哲理。但是他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他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共產主義思想,用點滴小事踐行著革命精神,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爺爺一生的經曆就是對於我們最大的教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徐蔭堂老英雄的兒子,也就是徐伯伯的父親,是家中的第二代黨員,他一生兢兢業業地從事鐵路工作直到退休;徐廣伯伯,在徐州鐵路運輸法院工作,同樣是黨員;在這種求實家風的熏陶下,家中的第四代黨員,徐伯伯的兒子,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大公費研究生,後來被公派去英國。
這一家族,就正如徐老英雄的名字所寓意那般——歸視其家,槐蔭滿“堂”。
不是每一塊隕石可以成為流星,但正如徐廣伯伯所說:“我要是一塊磚頭,就實實在在地鋪在路上。”時勢造英雄,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時代的發展,銘記曆史,心懷熱血將革命精神永遠傳承下去;不忘初衷,心懷愛心,做一個能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