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明月一輪映鄉愁

作者:佚名 2015-08-06 16:10 來源:同煤集團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在城市呆久了,腦海裏總回想著鄉村的那一輪明月。
  城市耀眼的街燈、汙濁的煙塵遮蔽了夜空,喧囂、紛爭攪動了我的思緒。人類雖已在月亮上行走過,反而對月亮變得更加陌生,誰又能說得出今晚的月亮何時升起呢。
  而鄉村則不同,隻要是從鄉村裏走出來的人,就永遠不會忘記故鄉的那輪圓圓的月亮。星稀月明,萬籟俱寂,無論走到哪裏,月亮的清輝永遠會在心裏亮堂著,溫潤著。
  算起來,離開故鄉已38個年頭了!然而,故鄉的那輪明月永遠會在床頭邊抖落一地的白霜,提醒我抬頭去望它,柔和似絮,輕勻如絹的浮雲,簇擁著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清輝把周圍映成一輪彩色的光圈,由深而淺,若有若無。因為月光的愛,那些朦朧的影子,才漸漸明朗起來。高高的是山,平平的是田,彎彎的是路,曲曲的是河,那些深深淺淺的便是久違的鄉村了。
  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使我的生命之舟曾經泊進了這一汪月色,際遇了這處明麗如夢的風景。陶醉在月華天籟中,我甚至忘記了我是什麼時候是怎樣進入這月色的,也沒有想到要走出這月色,走出這個恬靜和悅的夢境。這圓圓的月亮,就和鄉愁糾結在一起,成就了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我的家鄉名為正下社,屬山西省代縣峨口鎮所轄,位於馬鬃山(五台山餘脈)北,峨河西岸,滹沱河南畔。村南有京原鐵路橫貫東西,並建有車站。向北兩千米過滹沱河即國道108線橫穿東西,出入便利。全村人口近兩千人,有36個姓氏。姓氏雖多,且有的是幾百年的老住戶,有的是曆代或近幾年遷入,但由於村風古樸,民性寬容,不論貧富多寡,均能和睦相處,安居樂業。
  周朝建村,源遠流長。據《正下社村記》記載:老年人口口相傳,正下社村始建於周朝,叫下社。在西周前朝,25家為一社,春秋時,方圓六裏為一社,峨口地區為一社,社址設在峨口,叫平安社。後隨著在峨河下遊、滹沱河南岸、平安社的下方居住戶數不斷增多,遂把這一帶居住生活的戶從原社分離出來,另立一社,和原社比較,以方位和地形而言,起名叫下社。
  由於下社的戶數較多,所以分為三社,西麵居住的戶數立為西下社,東邊居住的戶數立為東下社,中間居住的戶數立為正下社。在正下社設裏。到元代,又以社為基層行政單位,不過組成戶數少,為裏的下屬,凡十家立一社。這三個村現在有些老年人出門後,被詢問哪裏人時,還是回答下社的,後不以社為基層行政單位時,其它戶集中居住的地方,根據各自的特點另起村名,如:居住在峨河西岸的部分戶叫峨西村,郝姓集中居住的一些戶叫郝街村,唯獨三個下社以社定為村名,一直沿襲未變,可見正下社是代縣最古老的村名。後和東下社、西下社分於元朝,正式定名為正下社延續至今,一直未變。
  民俗濃鬱,文化傳承。單說過年吧,人們都說村裏過年禮節多、鄉俗多,紅火熱鬧,也的確如此。一進入臘月,村裏的年味就彌漫開來:臘月初八供冰淩,紀念佛祖曾在冰山上修煉;廿三吃麻糖,讓灶君上天後多說些好話。正月更是排得滿滿當當:大年初一除發旺火、跌千金、放鞭炮、安神、接神、拜年一些活動外,還要上廟和上隕圖;初二接財神;初五以內擇日相約到村東南地裏迎喜神;初十這天村民叫十至,即耗子娶媳婦日,晚上在甕旮旯點燈上香供養,表現禮儀之家的風範;正月十六走百病,元宵節三天,除和其它地方一樣十五吃餃子,十六吃元宵,三天辦紅火,耍撓閣、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舞龍獅、晚上發旺火外,另有一俗,即十六這一天,男女老少都得出去走走,叫走百病;正月二十為小填倉,二十五為老填倉,每個填倉的早上,家家都要用柴禾灰在每個家門前畫一個製錢形圖案,叫糧窖,在窖中央小填倉放點夏糧,老填倉放點秋糧,再畫一個梯形圖案,由窖直達門,象征著本年大豐收,糧和錢多的存於窖內,梯子乃存取糧、錢時用;二月二一大早,在水桶裏放串銅錢,到井上滿滿挑一擔水邊走邊流水,叫“引錢(潛)龍”,早上吃餃子,叫安龍眼,中午吃煎餅,叫貼龍皮,晚上炒花生、豆子、瓜子叫爛蚰蜒。自此,大年才算過完。
  年內還有清明節捏“寒燕”串柳枝,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草、佩香袋、拴彩繩和背“符馬”,七夕夜晚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愛情私語,七月十五掛黃錢、捏“爬娃”和蒸麵人送孩童,八月十五月餅、花糕、瓜果和毛豆中秋祭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流傳至今。
  民居古樸,寺廟成群。祖祖輩輩留下一個觀念,就是賺錢、買地、蓋房、娶媳婦。而且,家家戶戶在蓋房時,不惜資本,非常講究,能蓋多好蓋多好。蓋房習慣於蓋四磕頭院落,富者,蓋兩進院、三進院;貧者,也要蓋幾間正房,再蓋幾間配房。主房一般為一脊、兩獸、兩出水筒板瓦木架房,前後簷插飛,安貓頭滴水。從外看,房院和廟宇殿堂一樣,所以鄉親們自嘲說:“吃的是料(高粱玉米),住的是廟。”這樣的房雖然很費木材,但蓋起以後很闊氣堅固,防震性能好,上幾百年的房,遇上六、七級地震也不會倒塌。
  除了民居外,村裏好幾處廟宇還保存完整,如普照寺、財神廟、奶奶廟、柳氏宗祠等。普照寺院內有一石台燈,上刻元至順四年(公元1330年)。另據廟碑記載: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1年),成涓大師雲遊此地,發現伽蘭殿故基,便與弟子們募化逐年修建。前明道愷和尚募化告竣,嗣生講經說法,坐靜仙遊。為五台山銅瓦殿下院,佛殿輝煌,僧人聚會,觀諸鼎石,聖像羅列。大殿院內東西對稱有兩株古柏,把整個院落遮得嚴嚴實實。該寺集釋、道、儒三教聖像於一廟,人不論東西南北,神不分古今中外,凡利國利民者皆崇敬之,供祀之。寺內每年都有兩次廟會,一次是五月十三,為紀念關雲長忠肝義膽而會,擺供焚香,鼓樂喧天。另一次是臘月初八,是釋伽牟尼成道之日。善男信女們到滹沱河鑿取冰淩,精心雕刻成玲瓏剔透的房殿樓閣供放殿前,以示虔誠之心。
  此外,有“鳳凰展翅形”千年古鬆的紫竹林(西廟)以及魁星樓、五道廟、二郎廟、土地廟、河神廟、過街樓、戲台、石橋、古井、牌坊、碑亭、照壁等古建築物,或因年久失修,或因人力毀壞,或因改建拆除,均已不複存在,隻有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閑聊中才偶然提及。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正下社村可謂是山環水繞,物阜民豐。南有連綿不斷的馬鬃山,鐵礦資源豐富。北有奔流不息的滹沱河,水量充足。地形南高北低,渠道南北暢通,東西連貫,利用峨河之水,輔之以三眼深井,旱澇可以保收。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滹沱河兩岸還是稻花飄香、蟬鳴蛙叫。正下社的土壤、水利、氣候等條件,適於栽培各類農作物,村南是平整廣袤的水澆地,種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花生、辣椒、西瓜、葡萄、煙葉、萬壽菊、蔬菜等;村北是用自然泉水澆灌的河地,可種水稻、黍子、胡麻、甜菜、向日葵等。
  村民祖祖輩輩以務農為主,勤於耕耘,而且十分看重教育,曆代從政、從醫、從教、從藝者甚多。從封建王朝、民國年間到解放之後,上至王侯探花、部長、廳長、醫院院長、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之類,下至一般公務員、技術員、醫士等,人才輩出,主要是曆代重視教育、家庭熏陶、村風習染所致。村裏先後有五所私塾,如柳氏家族民國期間創辦的河東兩級學堂,柳蓉在老宅南房辦私塾親自教授。直到1980年,村裏還辦有“五七”高中。柳氏家族在乾隆年間有名醫柳傑,在中醫理論研究、臨床經驗方麵有獨到之處,為當時山西三大名中醫之一。世代居住在村裏的鐵氏家族,在清代就出過鐵見龍、鐵亮庭、鐵光增、鐵亮宮、鐵樹熏等多名武舉人、武探花、禦前花翎侍衛、武功將軍。另有大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為國、為村捐軀者,不計其數。時至今日,一些人家的大門口仍掛有“烈屬光榮”的牌匾。
  正如晉商史學者郎加明所記:正下社是“古建築群”、“動植物園”、“文化名村”、“美食之鄉”、“晉商故裏”;是軍旅、商旅、佛旅“三旅”群聚;是魚米、寺廟、濕地、文化“四素”同集;是“柳枝寒燕、南麥北稻、粽子、彩妝撓閣、古堡驛道、寺廟壁畫、月夜經聲、峨峰雲雨、河渠濤聲、燕子壘窩、古鬆鸛鳴、老槐遮陰……”
可謂“何人不起故園情,此心安處是吾鄉。”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又想起了故鄉的那一輪明月。
  夜色深沉,月明星稀,萬籟俱寂,鄉愁如水。
  故鄉是人生的根,鄉愁是血脈的情。鄉愁,是一種記憶,一種經久不衰的情愫,一種曆久彌新的期待。它不僅寄托了遊子對家鄉山水和親人的思念,也承載著祖輩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
  鄉愁是故鄉那條彎彎的小河,清澈見底,嘩嘩作響;鄉愁是故鄉那一縷嫋嫋升起的炊煙,縹縹緲緲,恬淡自然;鄉愁是故鄉那條碎石鋪就的小路,綠蔭遮道,曲曲彎彎;鄉愁是童年小夥伴們的追逐嬉戲,歡蹦亂跳,無憂無慮;鄉愁是老父親肩扛鋤頭走向田間的身影,佝腰駝背,步履蹣跚;鄉愁是白發親娘倚杖村口盼兒歸來的眼神,春露秋霜,老淚迷茫……
  不由得吟誦起陶淵明那首著名的田園詩——《歸園田居》中的句子:
  暖暖遠人村,
  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
  ……
  鄉愁,永遠是故鄉的那一輪明月。

下一篇: 覃秀珍:安全之重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