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4、下二疊統茅口組(P2m):
為淺灰、灰白色中至厚層灰岩,灰岩中見隧石結核及方解石脈,上部見矽質岩。厚度大於200m。未見底。
(二)構造
礦區位於婁山關大背斜南東翼南西段,次級褶皺萬腰向斜南東翼,構造比較簡單。地層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為單斜構造,地層總體傾向320~340°,傾角15~25°,平均為18°。區內未發現較大的斷層。
(三)煤層特征
礦區含煤地層為上二疊統龍潭組,主采煤由上至下為M1煤層、M4煤層及M5煤層,各煤層特征如下:
1、M1煤層
上距上二疊統長興組灰岩約19m,下距M4煤層約42m。煤層厚度為2.95m,呈黑色塊狀,玻璃光澤,較堅硬。地表厚度為4~6m,含夾矸,頂板為層紋狀粉砂岩夾細砂岩,較為堅硬;底板為薄至中層粘土岩,易風化,遇水易膨脹,常造成底鼓。
2、M4煤層
上距M1煤層約42m,煤層厚1.20m,呈黑色塊狀,玻璃光澤,較堅硬,易風化變成粉狀。其底見0.30m(未參加儲量計算)厚的黑褐色煤炭,變化較大,且含夾矸較多的中高硫煤炭。頂板為灰、灰黃色薄層粉砂岩,節理較發育,底板為薄層狀菱鐵質灰岩。
3、M5煤層
上距M4煤層約39m,下距茅口灰岩16m。煤層厚約1.7m(煤層中有夾矸0.10m,處於煤層中間,較穩定),呈黑色塊狀,玻璃光澤,較堅硬。頂板為灰、灰綠色中層粉砂岩,具層紋狀構造,局部節理發育;底板為灰、深灰色薄~中層粘土岩及粉砂岩,生產中底鼓現象十分嚴重。
其他煤層還有M2、M3、M6煤層等,厚度均較薄,賦存不穩定,僅局部可采。為提高資源回收率,采區布局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局部回收。
井田內主要可采煤層頂板條件中等,結構較穩定,易於管理。底板多粘土岩,底板吸水性較強,存在泥化和膨脹現象,在底板管理中應采取相應措施,消除底板軟岩危害。
主要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2-1
主要可采煤層特征表表1-2-1
煤層編號 | 可采部分厚度(m) | 煤層傾角(°) | 煤層間距(m) | 煤層結構 | 煤層穩定性 | 頂底板岩性 | |
頂板 | 底板 | ||||||
M1 | 2.95 | 18-31 | 42 | 簡單 | 穩定 | 粉砂岩 | 粘土岩 |
M4 | 1.20 | 18-31 | 簡單 | 穩定 | 粉砂岩 | 菱鐵質灰岩 | |
39 | |||||||
M5 | 1.80 | 18-31 | 簡單 | 穩定 | 粉砂質粘土岩 | 粘土岩 | |
(四)煤質
該礦開采煤層M1煤、M4煤、M5等煤層均為中硫無煙煤。煤岩一般為黑色,較堅硬,呈金屬光澤。具塊狀、不規則條帶狀及層狀構造。煤層為暗煤質亮煤型,且易風化呈粉狀。
2006年請煤科總院煤化分院《國家質檢中心》化驗,提供煤質化驗資料,煤質屬無煙煤,為低灰份、中硫煤層,比重1.55t/m3。原煤化學03manbetx 結果表1~2~2。
表1~2~2原煤化學03manbetx 結果表
煤層號 | 水份(Wf) (%) | 灰份(Ad)(%) | 全硫(Std)(%) | 揮發份(Vdaf)(%) | 發熱量(Qnet.ar)(MJ/kg) |
M1 | 4.50 | 17.88 | 2.08 | 11.31 | 24.86 |
M4 | 4.90 | 23.52 | 2.85 | 10.27 | 22.63 |
M5 | 4.50 | 23.0 | 2.44 | 8.91 | 24.86 |
區內各煤層精煤揮發分含量為8.91—11.31%,屬於無煙煤範疇,這與煤岩鑒定中根據鏡煤反射率測定得出的結論是吻合的。精煤揮發分由處於下部的M5煤層往上直至M1煤層,含量逐漸由8.91%增加至11.31%,說明變質程度由下而上逐漸變淺,這與區域變質的特點是相一致的。
鑒於礦區一般均為中硫份煤,原煤直接用於電廠用煤和民用燃料。,適宜用作電廠、水泥廠和民用燃料。
二、水文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