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為:感恩先祖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過後清明”。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的節日。自前些年清明節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後,回鄉祭祖的城裏人更多了。為什麼清明時節有那麼多人要去祭奠亡靈呢?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對我來說,清明時節回老家祭祖,仿佛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是一種遊子與故鄉親人的約定。一到這時節,故鄉楊柳依依,小桃灼灼,草長鶯飛,山青水綠。明媚盎然的春光時時在撩撥著我的思鄉之心,還有年邁父母拄杖村頭期盼的目光,特別是祖母墳上那株又該串串翠綠的柳枝,總在眼前搖拽,像是祖母在招喚著我。於是,我毫不遲疑地踏上了回鄉的路。
清明節承載了人們一年的歲月中對亡靈、對親人的深深追憶和濃濃的思念。說真的,祖母於我恩重如山。從兒時到離家上中學的10多年裏,由於父母忙著田園家務,是雙目失明的祖母把我一天天帶大。至今忘不了寒冬裏祖母將我冰冷的雙腳貼在心口窩的情景,忘不了疼我愛我、為我講故事的一幕幕。待到我高中剛畢業還沒有能力報恩時,祖母就離我而去。而當我有能力孝敬時,卻又無以為報。隻能用年年上墳這一傳統的方式聊表感恩之心。
然而,離老家近40年來,我幾乎每年清明節都回老家為祖母上墳,除了民族傳統因素外,說來你也許不信,這是源於一個夢。那是1974年清明節前一個周日的上午,我正在與同事聊天,忽覺有些困倦,便到床上和衣靠被仰麵躺下,居然一合眼就夢見銀發祖母晃悠悠拄杖來到麵前,開口向我要錢。夢醒後我尋思,許是遠離故土參加工作的這幾年中,常常思念祖母,卻未能回家給祖母墳上添過一鏟土,燒過一張紙,心裏總有種虧欠不孝之感的緣故?於是,從那年起,每到清明時節,年年回家祭祖成了慣例。連我自己也覺奇怪,自那以後,雖然時而日有所思,但夢裏再也沒出現過祖母的身影。或許是自以為孝心已盡而心安理得之故吧?
故鄉祭祖的風俗或許與他鄉不盡相同。我們那裏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不上墳的,因為這一天是寒食節,也叫鬼節,怕燒了的紙錢自己親人拿不到。所以都趕在寒食節前或清明節當天的上午上墳。遵循家鄉習俗,我每次回家大都在清明節的早晨,與幾個弟弟和後輩們一起去到半山腰為祖母上墳。我們先是就近挖些土為祖母圓墳,然後在墳前敬放鮮花或在石塊圍起的灰坑內點燃紙錢、冥幣之類,並燃放鞭炮。此時,在依依楊柳下,在青青草色中,在先祖墳前,我們莊重地跪下,默默地拜揖、感恩、祈福、許願,然後才坦然離去。此時心裏有一種完成一件要事之後的釋放與輕鬆感。也隻有此時,佇立山坡,鳥瞰遠處黃綠相間的錦繡田野、近處姹紫嫣紅的山村,心情才會特別的暢快,感到人活著真好、真幸福!
祭祖歸來,我想,清明作為一種傳統的節日,不僅是一次生死的對話,更是一段生命的接力、傳統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它幫助我們不斷重溫一個民族綿延千年的文化,並由此生發出超越小家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