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露天礦實施人工水洗煤增效工藝成效顯著
“念”增效經 “辟”效益徑
西露天礦實施人工水洗煤增效工藝成效顯著
本報訊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新常態,西露天礦不斷開拓創新,積極尋求節支增效工作的新途徑、新亮點,在挖潛增效上大做文章。他們還在做好常規煤炭生產工作的同時另辟蹊徑,通過實施人工水洗煤工藝,一舉實現了產量和效益的雙提升。
由於坑下生產布局改變及東露天礦電鐵內排的推進,導致140場地儲存的從舊巷道回收的含煤率在35%以下的10萬立方米原料低質雜煤隨時會被掩埋,而且長期堆放又極易發生自燃。為了避免資源流失,礦行政主要領導親自帶領專業部門人員進行實地勘察,並通過召開論證會議測算了經濟效益,最終決定采取投資少、見效快、產量可觀的人工水洗煤工藝來回收煤炭,實現煤炭的顆粒歸倉。他們積極利用坑下回收的廢舊鋼鐵在25卷新建了4條水洗煤生產線,對140場地儲存的原料低質雜煤進行了洗選,並將生產線分為洗沙、洗塊、洗粒、洗粉四個水洗段進行篩選,在工藝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洗後煤產品質量。
據了解,自人工水洗煤工藝投入生產以來,各級幹部及作業人員克服了天氣炎熱、作業環境泥濘等困難,采取三班二運轉、晝夜生產的方式不間斷地進行洗煤作業,從而使生產出的洗塊、洗粒和洗粉三種高質量洗後煤的平均熱值達到了5000大卡以上,滿足了生產需求。
此外,礦銷售人員不斷活化思維,加大煤炭市場的開發與銷售,以耐心、細致、周到的服務穩定了老用戶,開發了新用戶,充分調動了用戶購買的積極性。他們還根據客戶需求,將生產出的洗粒、洗粉高熱值洗後煤第一時間發給他們,贏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據了解,自實施人工水洗煤增效工藝以來,這個礦已生產出洗後煤3萬噸,銷售2.52萬噸,實現收入890餘萬元,扣除運輸、人力及相關成本費用,直接創效550餘萬元。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