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城市要有一顆包容心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廣東考察時兩提包容性發展,“必須改善農民工、城市困難群體生活條件,努力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他們縱向流動提供公平機會,讓他們生活有希望,奮鬥有回報”,受到輿論高度關注。
城市理應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封閉排他的;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應該平等享有資源,而不應該有身份差別。老實說,如今很多城市對待外來人員(主要是農民工)時,名義上的不平等不大見得到了,但排斥心態還是偶有暴露,事實性的歧視也時有所聞。
不妨問問,一些城市居民乃至管理者是不是覺得外來人員是負擔?盡管外來人員在付出、在貢獻。一些城市精英是不是把外來人員的湧入視為“入侵”?盡管他們中有人曾經也是 “外來人員”。一些城市為驅逐流浪人員費盡心機,整頓市容總要驅趕小攤小販,製定政策有意無意地回避他們的權益。至於一些負麵新聞中,當事人的農民工身份赫然醒目;一些專家學者就限製外來人口落戶大城市的各色理論,更是格外驚人。因此,有人感歎,城市的經濟日漸好了,攤子日益大了,圍牆也日漸高了,鴻溝也日益深了;融入城市就像高峰期擠公交,好不容易擠到跟前,隻聽裏麵喊“車滿了”,門隨之關上。中國社科院2013年《城市藍皮書》總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麵臨六大障礙,各種社會排斥就是其一。
希望外來人員為城市揮灑汗水,卻不願意讓他們平等享有機會、資源;接受外來人員的貢獻,卻又排斥他們作為社會成員應該享受的各種權益。這說到底是維護既得利益心態。它不光源自人性弱點,更根本的還是一些不合理的製度機製鑄成了一些人的思維慣性,將原本就建立在不公平、不合理基礎上的利益視為理所當然。正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所說,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市圈從不對人口排斥,我國城市卻發展得越大排斥力越強,這是現行戶籍製度帶來的問題。我國都市圈行政等級特別高的城市,用大量的行政資源維持它的特殊群體利益。戶籍、保障等顯性的製度排斥強化了思想觀念、社會認同等隱性的心理排斥,隱性的心理排斥又固化著顯性的製度排斥。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雖然國家出台了一係列促進農業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居住的政策,但農民工進城就業並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體係至今沒能健全,影響農業轉移人口的戶籍製度及其附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麵的製度障礙依然根深蒂固。
一個城市乃至社會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它的經濟如何發達、科技如何進步,而在於它的胸襟與氣度包容,不是居高臨下的故作姿態,不是偶一為之的應景作秀。踐行包容理念,不僅需要根植心底的平等意識,更需要體現公平的保障製度。隻有革除顯性的製度弊端,才能鏟除既得利益心態的土壤。
“不怕改善少,就怕不改善。”很多時候,改革考驗的不是能力與智慧,而是決心與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