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散文作品:少年無畏,中年知庸
這兩年關於青春題材的電影不少,如果說第一部是引起人們懷舊回憶的,那麼後來出現的必然是拿來比較、受人詬病的。於是,《少年班》不免成為眾網友嘲諷攻擊的對象。不過,娛樂向來為大眾所消費,罵得越凶,則炒得越熱。
導演肖洋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剪輯師,曾為多部著名影片擔任剪輯。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十五歲就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的天才。作為剪輯師,他無疑是優秀的;撇開電影故事情節等不談,首部作品就拿中國教育史上從未公開觸及的特殊天才少年群體做看點,作為新晉導演的他也是難能可貴的。一部影片的靈魂往往是導演本人想要迫切表達的內心觀點,想要表達的多了,如果不能完美地銜接,便會顯得雜亂無章,這也是這部電影存在的不足之處。然而,影片中還是有很多扣人心弦的地方。看電影如同看書一樣,能從中獲取營養才算不枉一看。
既然是青春題材電影,俗套的情節必然躲不過。諸如喝酒、打架、暗戀或迷茫。其實,導演想要強調的是尊重成長,卻也不能避免青春的故事、成長的疼痛。天才少年畢竟也是少年,是少年則必然會經曆與常人一樣的青春期,會經曆友情、愛情,甚至背叛和傷害。他們會衝動、孩子氣、情緒化,會因為喜歡某個女孩而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會瞎講義氣、替人背黑鍋。這些讓過來人看來幼稚無比的事情本就是青春的一部分!我相信影片中的天才少年們所能做的一切荒唐事,正如班長吳未的名字一樣,“無畏”則成少年,智商有餘,情商不足正是青春期的表現。
除了闖禍、搞笑,導師周知庸從一出場就令人感到疼惜,他的儒雅和堅持似乎就已注定辛酸的結局。IMC攻關小組最終沒能攻克世界難題,少年班解散,導師被開除……不禁發人深省,中國的教育是否成功?社會是否公平?規定是否正義?
我們的國家是怎麼對待知識分子的?如果是愛護的,那麼一心培養國家人才的好教師和頗懂易經國學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被容納?那些嘲笑周知庸是少年班製造出的廢品的人,是否是在嘲笑自己根本無法領悟另一個精神世界。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就是天才們異於凡人之處嗎?天才需要保護,更需要愛護,不是讓人消遣和破壞的,所以,不難理解周知庸偽造教育部文件、違反校規招收少年班學員,甚至跪在校長麵前抽打自己以求學校可以保存少年班,他因材施教、思想進步,為學術而拚搏,為學生而堅持,他痛恨校園女神毀了他的學生而潑其水,這樣近乎瘋狂的舉動也無法挽救心愛的學生,即使拚盡全力去證明孩子們的價值,也改變不了學校最後的決定。
規定有時真的很殘忍,它可以扼殺一個人本該擁有的光明前途;它有時很可笑,可笑到在道德麵前毫無氣力,如此蒼白不堪。它可以允許身為副校長的母親年年為自己的孩子泄題,可以允許頂罪遭到開除,可以允許不恥之事發生在潔淨的校園,隻因它們隻是違反道德,而不是違反規定。人們對此已經麻木,麻木到見怪不怪、全盤接受,稍有一個質疑的聲音出現,便會被千夫所指道不夠成熟,如果是非黑白不分是成熟,那麼幼稚又是什麼?
於是,中年方知庸。但,縱然知庸,卻不能因此停下明天的腳步,當命運需要人們去逆風飛翔的時候,就不能隨風而去。也許,這就是導演想要最終表達的東西。少年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形式,卻仍有弊端,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術業有專攻,如能讓學生們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身心都能良好適應,則能為國家培養真正有用之才。